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六章 浪漫时期的音乐(1820—1910)
第四节 后期浪漫乐派
向阳光
二、古斯塔夫·马勒
(二)艺术成就
5.诗情画意
他的10部交响曲(第十部未完成)规模宏大,并用了相应丰富的表现手法来体现他的艺术理想。他的作品既有崇高的艺术境界(源自瓦格纳),又有清新的自然风光和奥地利民间风格。马勒不写标题音乐,但早期作品也用过暗示诗情画意的题目,如《第一交响曲》的题目:
泰坦,交响曲形式的音诗
第一部分 青春时代
(1)“无止境的青春”(引子和Allegro comodo)引子,描写自然从长期冬眠中觉醒)。
(2)“采花”。
(3)“满帆启航”。
第二部分 人间喜剧
(1)“搁浅!”(卡洛风格的丧葬进行曲)。……
(2)“自地狱”(Allegro furioso)表现受重创的心灵,突然发出绝望的叫喊。
但后来废弃了这些题目,坚持他的作品不用任何文学、绘画或感情的联想,要从艺术的绝对价值来理解它,衡量它。
6.创作风格
(1)马勒的创作风格,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①早期(1880—1900)作品包括歌曲《旅人之歌》(1883—1885)、《少年魔角》(1888)和第一至第四交响曲。其中《第一交响曲》和《旅人之歌》有密切的联系。《旅人之歌》的第二首歌曲《今天早晨走过田野》后来用作《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第四首歌曲《我情人的一双蓝眼睛》末段“路上站着一棵菩提树”用作第三乐章的中间主题,谱上写着;“像民间曲调一样朴素和单纯”。第二、三、四交响曲,都和《少年魔角》有密切的联系。《少年魔角》的第十二首歌曲《原始之光》后来用于《第二交响曲》第四乐章;第11首歌曲《三个天使在歌唱》用于《第三交响曲第》五乐章;《神圣的生活》用于《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
②中期(1900—1908)作品包括《亡儿之歌》(1901—1904)和第五至第八交响曲。《亡儿之歌》是为德国诗人吕凯尔特(1788—1866)的诗谱曲的5首歌曲(人声和乐队)。第五、六、七交响曲为纯器乐作品。
《第八交响曲》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基于第九世纪的拉丁文赞美诗《来了,来了,智慧的创造者》;第二部分基于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的终场,合唱队神秘莫测地唱出了意味深长的诗句:“一切无常者,只是一虚影。
”这部交响曲不仅构思宏伟,规模也特别庞大。1910年11月20日在慕尼黑初次演出时,由马勒亲自指挥,号称“千人交响曲”,实际参加演出者达1003人(乐队146人,两个混声合唱队各250人,童声合唱队350人,独唱者7人)。马勒写给指挥家门格尔贝格的信中说:“这是我迄今创作的最大的作品,内容和形式都是无与伦比的,所以不可能用语言来形容它。你必须想象宇宙本身在发出声音和歌唱,这已不再是人的声音,而是轨道上的行星和太阳的声音。”这一时期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和声与配器的表现力大大提高,音乐语言更加个性化,复调的因素在音乐结构中起着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