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找到的之前的微博内容
发文时再看微博时的内容
这是一段世界遗弃卢旺达的黑暗历史,它的重现足以让世界感到羞愧。导演却有意弱化了这段历史,镜头下“大屠*”的缺席,不是电影的缺憾,他是在提醒我们,这场大屠*,我们漠视过,装作没看见过,不代表不曾发生过。
导演以此为背景拍摄电影,只能是扮演一个闹钟的角色,他可以在大屠*过去10年后让你再次听到当年那些叫喊声、哭声、求救声,可愿不愿意醒,在于我们自己。因为没人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有些历史课只能等你醒了,自己去补。
二、英雄的“受害者”:普通人保罗,让我们清楚看到英雄从来都是平凡之人,每个人都可以行“英雄之事”即便是被影迷们称为:非洲版《辛德勒名单》,《卢旺达饭店》在国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依然不能和《辛德勒名单》相提并论,但论此片带给我的震撼程度,与《辛德勒名单》比起来,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保罗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每天费尽心机 八面玲珑,斡旋在高官和各种权贵势力中间,也只是为了有朝一日,自己和家人有难时,那些“朋友”能卖他一个薄面。
在他们之间的如鱼得水,不过是人情世界里虚假的繁荣,靠的都是他费尽心机为他们带去利益所换来的平等,一个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权势,只能靠金钱去和别人打交道的普通人,他只想费尽心机的保全自己一个拥抱能抱的下的家人。
他真的没有余力去帮助被冠上莫须有的“间谍罪”的邻居,他再难过,也不会去牺牲自己好不容易挣来的“薄面”。
他的普通,不仅在于他不是“万能”的,还在于,他和我们一样,他从来不认为自己能拯救这些难民,他做不了“英雄”。在卢旺达那些难民和保罗的心里,他们心中的英雄从来都是西方国家和联合国,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等待那些“英雄”们的到来。
“英雄们”的确来了,可他们接走的只能是白人和白人的狗。导演用一个慢镜头给了车窗边的白人们最后一次发声的机会,可他们没有,他们坐在逃离的大巴上,没有说话,连狗都没有吠嚎,它和那些白人一样,高高地俯视这些被刽子手视如草芥的生命,连狗都在同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