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将希腊军队和特洛伊军队双方的战争观念置于正义与非正义的对立面, 观众在观赏影片时, 也感受到导演力图在电影中树立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战争观、价值观。史诗《伊利亚特》中的战争观念早已不适合于当代社会, 为此, 在改编为影视作品时导演对发动战争的起因、过程、结局给予全新的描述。
改编作品在不违背原著主要故事和思想性的前提下, 加入一些细节刻画以烘托或渲染故事情节, 是可以理解也是必要的。面对一些和时代思想不符的内容, 也可以酌情进行删改。正因为此, 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中出现种种与文本所不同的叙事因素,
这只是两种媒介转换碰撞后产生的必然差异, 如果观众只是对文学文本与影视作品之间的叙事因素做浅层次对比, 那么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看不到背后隐藏的原著与改编作品时代所具有的不同的价值观。
四、商业价值和市场导向分析文学的影视改编不能局限于比较文本和影视作品之间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差异, 也不能纠缠于是否“忠实”于原著等问题, 而是要更多地注重改编经典时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语境。
与此同时, 分析从文学文本到影视作品之间的转换, 还需要认清影视作品具有的商业性质。影视作品的生存和发展, 也会受制于大众文化市场。电影制造商为了迎合观众, 在故事背景上添加了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情节要素。
电影《特洛伊》中出现大量爱情戏, 不仅描述了帕里斯与海伦的爱恋, 也刻画了赫克托耳与妻子的伉俪情深, 更是加重的阿基琉斯和女俘布里塞伊斯的爱恨纠葛的戏码。这些在史诗中被遗漏的情节经电影的改编重新渲染, 被部分观众津津乐道。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在追求商业价值的目的下, 也力图将影视作品变得更通俗化、大众化、娱乐化。
阅读文学文本固然可以让人领略文字的优美和内在韵味, 其中深层次的美学内涵可以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可是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骤然加快, 现代人面临无处不在的生活压力, 难以平心静气地体味文本中的文学性和审美性。
而现代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影像化, 以及多姿多彩的传播内容, 导致现代人更热衷于图像化的影像欣赏。于是, 一系列的文学经典改编成的影像作品受到观众的欢迎。文本的影视改编不仅仅是借助文学题材来创作一部影视作品, 而是为了生产一部有市场卖点的文化产品而借助于文学经典的魅力。
影像作品在商业化浪潮中, 是被当做文化商品来生产和传播的, 其内容、风格必须要符合观众口味。而作为母本的文学作品, 其内容经过重新解读被分割为各种元素, 根据观众需要任意选取, 将观众感兴趣的部分移植到影像之中。
影视以其对人类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成为当代社会的主导媒介, 借助技术的发展, 影视不断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 代表人类新的意义表达方式。
在当前社会语境下, 意识形态和商业资本的双重交汇, 使得影视作品具有了非纯美学的诸多因素, 包含了复杂的社会文化、政治、商业内涵。因此分析从文本到影视的转变过程, 不能简单的用一条标准来划分, 而是要考虑多重因素, 才能完整地认识电影改编的优与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