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菲利普:我身后的便是“夜间咖啡馆”。为了能在晚上画画,他会戴一顶木质的帽子,在帽子上点几盏蜡烛来增加一点光亮。梵高是最早一批在晚上出来户外作画的人之一。
1888年2月底,文森特·梵高来到了法国东南部的小城阿尔勒。当地人不太喜欢梵高,称他为“红发疯子”,一方面因为他是个艺术家,另一方面因为他常常酗酒,还和妓女厮混。
来到阿尔勒三个月后,梵高意识到不能与世隔绝。他想到一个点子——不如把他在巴黎的朋友和同事都叫到这里安顿下来,建立一个艺术家天地,也就是“黄房子”。
梵高第一个邀请的人就是保罗·高更。当时,和梵高家庭背景相去甚远的高更是不想去的。然而,提奥鼓励高更去那儿,他对高更说:“你去那里跟我哥哥待在一起吧,我可以付你钱。”
那年6月,在梵高的盛情欢迎中,高更来到了阿尔勒。梵高决定给高更的房间做一番装饰,他想到了那个最初令他们相识的物件——向日葵。
▲ 安德鲁:梵高早已构想了12幅向日葵画。在他创作包括这幅画在内的4幅画期间,梵高全身心投入,激情四射般,仅用了几天时间就完成了绘画。
每一幅画都有些许的不同,第一幅的构图十分简单,三大朵花在明亮清晰的背景中斗艳。然后他又试着添了几笔栩栩如生的阴影,向日葵变得模糊和抽象起来。他轻轻的笔触突出了向日葵那尖尖的花瓣。
第三幅画的构图变得更加平静、沉着,描绘着十四朵处于生命不同阶段的向日葵,画面充斥着温柔而匀称的气息。梵高认为,这大概就是他的极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