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没错,这段话是鲁迅说的,我刚开始并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人类是一种有共情能力的动物,当我们听到美妙的情歌,会不由自主向往美好的爱情;当我们看到别人受到伤害,自己也会有心痛的感觉,这与鲁迅所说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彷佛有点矛盾,难道鲁迅就没有共情能力吗?
恰恰相反,鲁迅先生曾经致力于人类之间的相互理解,他的格局很大,他想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够无障碍交流,因此他不但自己去学了一门叫做“世界语”的语言,还向身边的人大力推广这门语言。他觉得只要全世界的人都能够交流无障碍,无隔阂,没有误解,那大家就能相互理解,就不会相互侵略,然后就能实现世界大同的梦想。
这个愿望咋一听有点幼稚,可是考虑到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考虑到那时人类所经受的苦难,我觉得我特别能理解他。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世界语”的故事,这是一次另类的拯救故事,它的目标是:从根本上拯救和团结整个人类!
世界上现存的语言,无论是汉语,英语,法语,德语,无一例外都是自然形成的,但世界语是一个例外,它诞生于19世纪后期,是一个叫柴门霍夫的波兰藉犹太人发明出来的。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就是存在一些惊才艳艳的人物,他们可以同时掌握七八种语言,又精通医学,又精通音律,简直无所不能,柴门霍夫就是一个这样的天才。
作为一个天才,柴门霍夫会说12种语言,分别是俄语,犹太人的异地语,波兰语,德语,法语,拉丁语,希腊语,英语,希伯来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立陶宛语,他可以随时随地切换语种和任何民族交流,如果只听声音,他甚至能让你相信他就是你的老乡。
当然他对语言的天赋也和他成长的环境有关,他在波兰东部的比亚韦斯托克长大,这个地方临近白俄罗斯,最大的特点是多民族混居。斯拉夫人,日耳曼人,犹太人等等,他们语言不同,风俗各异,混居在一起自然会闹矛盾,甚至不同民族之间时常发生流血冲突事件,长此以往,大家的仇恨越来越深,就连无辜的孩童都被牵扯了进来。当柴门霍夫看到从未谋面的异族人向他投来仇恨的目光时,他先是不寒而栗,然后意识到,如果不解决语言的问题,仇恨只会世世代代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