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可以相亲相爱如一家人吗?
可以说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几乎没有一天太平过,可以说天天有战乱、有*戮、有流离失所、有死亡。那或许有人问,随着人类文明继续向前发展,未来会不会有真正天下太平的一天呢?或者说有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将全人类团结在一起?相亲相爱如一家人呢?在这里我悲观地告诉你,这不可能出现!除非......
无数个“你”是一面面镜子,“我”需要这些镜子的照亮才能前行
四句哲学界名言
回答开篇问题前,我们先来拜读下面四句名言,你会发现,原来“我”之外一切的一切是一面面镜子,人人都需要它照亮自己前行。
1.必须先有“你”的概念,然后才会相应生“我”的概念,而通过“你们”来定义“我们”,这就是人的心理定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孟子.告子下》;
3.在所有可以促成团结的催化剂当中,最容易运用的,也是最容易得到理解的一项,就是矛盾。——美国社会学家霍弗;
4.共同的矛盾所能做到的事情,就连基督教所宣扬的爱都显得无能为力。——德国思想家海涅;
细细品味这四句名言,可以洞察到每个人包括你自己的潜意识里都是分"你"、"我"的,或者说通过“别人”来界定自己,亦或是人人都自带"排斥他人"的基因。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类需要树立一个“参照物”、“对手”,来自我确立自己的存在或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可以说这是意识的本能、人性的本能。正是这种制造“对手”的本能,让人类从出现到现在就一直处于攀比、纷争、甚至战乱中。
人类需要"参照物",从而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或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人们潜意识区分你我实例列举
在日常生活当中,比如在他乡听到有个说家乡话的陌生人,走在国外街头看到肤色打扮酷似中国人的面孔,你心里头都会不由自主地和他产生亲近感,这都是人之常情。
再举个例子,1887年,有个28岁的年轻犹太裔波兰人,叫柴门霍夫,他创造了“世界语”。因为他生长在波兰的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混合区,他小的时候就目睹,人们常常因为语言沟通问题而产生隔阂、误解、甚至冲突。故他从小就有个梦想,就是发明种大家都通用的语言,来消除彼此矛盾,团结大家。这是他要创造世界语的目的。
世界语问世后,由于它没有复杂的语法,简单易学的特点,特别在一战后,受到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的推广和追捧。比如列宁,斯大林,高尔基,包括我国的鲁迅、巴金都在学习和推广世界语。但恰恰如此,它被反共产主义、纳粹这些势力打上了意识形态的标签。令人讽刺的是,以团结全世界为初衷的世界语,反而在其出现的50年后成为隔绝人类的“把柄”。这样的结果,恐怕连柴门霍夫做梦也没想到!
世界语发明人,柴门霍夫
结合上面的哲学名句和二个实例。会思考的人们会惊喜地发现:没有敌人,哪来的朋友? 没有战争,哪来的和平?没有排斥,哪来的团结?......所谓的敌人与朋友,战争与和平,排斥与团结,不都是如影相随,相生相克的共同体吗?你去团结了一部分人,不就是下意识地去排斥了另外一部分人了吗?看到这,估计没怎么研究过逻辑学的柴门霍夫觉得特别地扯淡,不可理解,但事实就是如此!可见,消除全世界的矛盾,团结全人类,是不可能的,是徒劳的,且注定失败的。
团结全人类不现实,但全人类共同使用一种语言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图为世界语标识图案
回答开篇问题,做个小结
这里再来回应开篇所提的问题。前面下结论了,团结全人类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但从哲学上来推断,要让全人类团结如一家人,则必须要有全人类共同的更大的、更危险的“敌人”出现。只有这样,人类才可能有真正的内部团结、内部和平。
那这些逻辑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哲学原理呢?其实就是万物都具有的二面性。这“二面性”,是辩证统一的共同体,千万不要将其掰开来单独处理,而去拒绝其中一面或独享其中一面。你做不到的,也不可能做到的。人类要做的就是用我们的智慧,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趋利避害,从而造福人类和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就是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指导人类前进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