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一隅而知全貌下一句,窥一面而知全貌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3 13:59:29

且说无师通看了几场比赛,觉得收获不少,于是连夜打电话,叫见文愁和提笔忘赶来观看剩余选手的精彩表现。

接到电话后,见文愁和提笔忘马不停蹄与无师通会合,连忙赶往比赛会场,

会场比昨天更壮观了,还来了不少学生,其中借景抒情也把他的弟子带来了。

主持人表现手法开场就宣布了今天参加的选手:以小见大、借物喻人、伏笔、铺垫、用典、动静结合、前后照应、也许昨天有些选手占用时间太长,今天特作出一项规定:时间不超过三分钟。

表现手法鼓槌一响,比赛拉开帷幕。

但是,无师通他们观望了半天,不见一个选手上台,只有一个身材矮小,看上去如孩童的人站在表现手法身边。“不会是他吧!”无师通他们思忖着。

果然是他。

“不用自我介绍吧,大家一看就知道我是谁,别小看我,但是你能够从我小中见大,怎么大?就是利用小角度、小场面、具体的事件、人物来表现大主题、大道理,记叙文中常用到我。那些作家或者是学生在写作中时选取细微的个性鲜明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揭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深刻的本质,给人以认识、教育、启迪。这是一种艺术处理的独到功夫,它将有限与无限沟通,将具体细微与抽象深刻连接,窥一隅而知全貌,撷一叶而知春秋。小处落笔,大处落眼。现实生活中,父母一个简单的问候,可以表现他们对你的爱;老师对你的一句鼓励,可以表现他对你的爱……;举个例子吧,在小说《变色龙》中,街头巷尾平常的狗咬人是不是件小事,却表现了作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工具的官僚警察及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的一个尖锐的社会重大问题,

一片树叶有时能触动人的心弦,一声虫鸣有时足以让人吃惊。散文的取材立意,往往体物入微,以小见大。善于从日常琐事中取材,给读者以新奇回味;善于在平凡生活中开掘,表现出宏旨精义。

大家最熟悉的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它写的是“我”坐的人力车撞上了一个老女人。车夫没有责任,但还是扶起她并一同走进一所巡警分驻所。本来是老女人‘忽然向车前横截过来’,是她故意这样做的,是装腔作势。况且边上没有人目击这一场景,车夫完全可以视而不见,继续赶路。然而,车夫还是搀起了她,对‘我’‘毫不理会、扶起、挽着臂膀立定、却毫不踌躇’。鲁迅将‘我’从一开始对老太太被撞一事表示的冷漠与后来车夫对此事表示的热心进行对比,进行细致入微的神态,动作描写,就是从这件小事中‘见大’:突出人性之美。特别是文未尾‘我’的一番自责:‘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吗?’在此,他不仅赞赏了车夫的正义行为,而且也寄托了他的另类情怀:在封建社会的阴影之下,人与人之间也应当充满热情,和睦相处。”

“我这样表述自己不知诸位是否满意。”最后以小见大谦虚的说。

“别看他其貌不扬,表面上小,实则确实大,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无师通对见文愁和提笔忘赞叹道。

以小见大刚刚离开,借景抒情就出现在讲坛上。他不是昨天参加了吗?怎么今天又来了,是不是还想表现一把吗?无师通他们心里正嘀咕着。只听到借景抒情指着一个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满花生的人说:“昨天我已经在此现丑了,今天我把我弟弟带来了,想让你们也了认识认识他,他就是借物喻人。请大家给点面子,欢迎他登场。

在热烈的掌声中,借物喻人开始了他的演说。可演说也有些特别,让大家先吃花生。大概是想给人行点小贿,叫人“吃人口软,拿人手短”,也就是拉票吧。

“大家别误会,参加比赛,不在胜负,重在参与。大家看到花生,品花生,除了觉得它可口外,还能品味出什么?”

“除了好吃还是好吃!:台下不知是谁应和着,引起一阵笑声。

“确实好吃,但是它在文人笔下就是人啦!”

借物喻人拿起一粒花生,指着它继续说道:

“有篇文章,题目叫《落花生》,只要读过小学的人就知道,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通过这些对话,我想大家明白了吧,它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 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这就是寡人……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清了一下嗓子,大声说:“明着写物,实质写人。通过对物的歌颂来赞美和物具有同品质的人,这是写人常用的一种写法。大家在阅读这类文章时,关键要抓住物与人相似的地方。如唐杜甫诗《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一群野鸦‘鸣噪自纷纷’,比喻那些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如果你们要问我的作用,我可以大胆的说: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上面的例子就是最好的佐证。谢谢大家品味我的花生。”

无师通一边品味着花生,一边对提笔忘说:“今天你们机会好,赶上有点创意的比赛,等会看下一个,又会有什么怪招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诗曰:

撷取一叶知秋春,小处落笔见精神,

事物特点人具有,立意深远寄感情。

(创作不易,如果对您有所帮助,请点个赞,谢谢!)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