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不是指征程,它的真正意思是烤牛肉
沐浴在唐风宋雨之下,既称得上*客又配得上侠客的诗人寥寥无几,"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李白算一个,另一个就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稼轩了。一生郁于沙场的辛弃疾,与征战、与抗敌始终难解难分,虽然偶尔的"一夜鱼龙舞"也能令世人倾醉,但读者最熟悉他的面孔还是那满脸的坚韧与刚毅。
辛弃疾的诗词脱胎于沙场,服务于家国,重生在万里边疆。词人、将军、战场记者,他的身份不停转换,每一句高歌都宛若一幕幕慷慨激昂的厮*片段,无不让人热血沸腾。当然,最能体现辛弃疾英雄悲情色彩的词作,当属这一首《破阵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披肝沥胆,上阵*敌,壮志未酬,英雄迟暮。这些爆炸式的情感全部浓缩在这首词中,稼轩兄的豪放与痴狂尽显,读来酣畅淋漓,十分过瘾。其中上片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一句尤为动人。
读这一句时,脑海里不禁就会浮现出千军万马前行数百里的壮阔场面,热血男儿们赶赴沙场的情景,以此来赞美大宋军士不畏险阻、敢于争先的精神。然而其实这句词的意思全然不是这样,它的真正含义或许没有那么激动人心。
"八百里分麾下炙",丝毫不关乎征途,它的意思是:将烤熟的牛肉分给部下吃。"八百里"也不是指路程,它指的是一头牛,名字叫做八百里。当然,这种叫法不是平白无故瞎编的,其背后有一个著名的典故。
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是个侍权跋扈的人,特意从西域进口一匹杂色的牛,跑得特别快,因此起名为"八百里驳"。牛角、牛鼻、牛蹄子上全部装饰着珍贵的饰品,闲着没事就拿来出显摆,王恺的这头牛简直成了身份的象征。
同时期的王济看不过去了,因此与王恺打赌:比试射箭,如果王济输,则赔付一千万两;如果王恺输,这头牛就划归王济所有。王恺一听这买卖很划算!赢了有一千万,输了也无所谓,大不了再花钱把牛买回来就是了。
可谁知,王济赢了牛之后没留活口,直接将牛宰了吃了肉!王恺的嚣张气焰因此得到重挫。此后,世人便用"八百里"的故事,来形容当朝统治者腐败奢靡、暴殄天物。那么当辛弃疾将"八百里"牵出来,又会产生什么新意呢?
很明显,辛弃疾的枪头对准的正是宋廷的权贵们。他们不顾国家兴衰,只顾一己私利,浪费了那么多资源,还不如拿去驰援前线,为抗敌事业做点贡献。辛弃疾直接将他们的宠物牛当做午餐分给将士吃掉了,其意昭然若显。
可见,这简单的一个"八百里",实际上蕴含的山高水远却远远不止八百里,或许这就是辛弃疾的成功之处,在高处抚慰低处,在细微处见真章,如此绝佳的手笔,怎能不成为千古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