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作为我们课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小到大我们接触的古诗词不在少数。不过随着毕业,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很多古诗词的意思我们也慢慢忘记了,回头再去读那些古诗词,很多时候都只能靠着“想当然”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就像王安石的那首《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相信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不仅在课本中曾经学过,每年过年的时候也没少听人提起。对于这首诗的大意相信很多人也能说出个大概,但是真要问到其中具体字眼的意思,我们会发现还是会有很多人答错。就像“爆竹”指的并不是我们现在燃放的烟花,而是字面意思烧竹子使其发出爆裂的声音;“屠苏”也不是什么地名或者位置名,而是屠苏酒,饮屠苏酒是古代过年的一种习俗;“瞳瞳”也不是热闹非凡的样子,而是初升的太阳亮堂堂的样子。
上面这三个词语的解读,在诗词大会都曾考过,不过当时现场却有很多选手答错。当然这样的问题并不仅限这一首《元日》,很多课本中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在诗词大会的节目考到的时候都有很多选手答错,就像笔者本期要介绍的辛弃疾的《破阵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中“八百里”到底何意?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的作者是“词中之龙”辛弃疾,不管是这首词还是辛弃疾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毕竟两者都是宋代词坛顶尖的存在,这首词也是入选课本多年。
这首词上阕起首两句描写了词人的辗转反侧。夜深人静却怎么也睡不着,思绪翻涌,于是词人只能借酒浇愁,但是喝醉了依旧难以成眠,于是拿出借着烛光端详起自己曾经用的宝剑,好不容易睡着了,在梦里又回到了那金戈铁马的岁月,梦里一个个营帐传来连绵的号角声。
紧接着三句描写了将军点兵的场面。正是“秋高马壮”的时候,将军和士族一起吃着烤肉,听着耳边奏起的乐曲,内心充满了高昂的斗志,等吃饱喝足便列队整齐等着将军点兵,只待军令传达,便是一往无前。
下阕前两句描写了战斗的场面。在战场上将军一马当先,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虽然对于沙场的刻画只有这两句,但是却让我们在读的时候仿佛置身于其中,画面感极强,也能从中感受到将士的英勇。
最终大家取胜利了,不仅将士们功成名就,了却了君王一心想要收复失地的天下大事,也让他们赢得了生前身后的名声。如果这首词到这里结束那可以说是气势磅礴到了极点,但是这些终究只是词人的一场梦,所有的胜利,收复失地都是梦里的场景。最终词人梦醒,也意识到自己已然是鬓发斑白,可惜事业未竟。这样的转折可谓凄凉悲切到了极点,令人怅然。
对于这首词和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相信大家都能说得上来。不过当时《诗词大会》考的题目却只是其中的这首词中的一个词语。
辛弃疾“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中“八百里”是指什么?
A.形容地界广阔
B.行军一路走过了八百里
C.牛的代称
有些人觉得这首词中间这一部分写的是沙场场景,所以“想当然”地就选了B,行军八百里。但实际上在《世说新语》中有“王君夫(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的记载,所以“八百里”在古代也代指牛。而且结合“分麾下炙”这几个字的意思,其实不难分析出这里的“八百里”说的就是牛。
但当时诗词大会现场,这道题却难住了22位诗词高手,他们都选择了错误答案。其实这个词在上学时,老师一定是讲过的,是大家习惯了望文生义。节目后,评论区有语文老师就表示无奈:这明明都是上学时讲过的。这道题,大家能答对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