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讲到,拳打镇关西是在重和元年,那么,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时间是“拳打镇关西”的第二年,也就是宣和元年的二月。因为,鲁智深的禅杖重量便暗喻了这段故事的时间背景。
《水浒传》“误走妖魔”的故事是有明确的时间节点的,就是宋仁宗嘉佑三年,即公元1058年。鲁智深的禅杖重量一如“状元桥”,隐藏了时间背景。这条禅杖重六十二斤,实际上是六十二年,也就是说,从嘉佑三年到宣和元年,期间正好是六十二年。
这一年,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对佛教进行摧毁性的破话,“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其实就是隐写的这段历史。在鲁智深第二次大闹五台山之前,施耐庵特地写了鲁智深吃狗肉,怀揣狗腿醉打山门,毁坏金刚,亵渎选佛场,打伤僧众。这简直就是一副活生生的宋徽宗革佛历史画卷。
因而,鲁达不仅是“狗一般的人”,而且,仿佛就是一条“狗腿子”。直到*一个因革佛而被道教异化了的崔道成,鲁智深才脱离“狗一般的人”,反叛了宋徽宗。
除了鲁达自己说洒家就是镇关西,“关西五路廉访使”也是镇关西的代名词,这个官职在《宋史》中就是“廉访使者”。政和六年(1116年),宋徽宗诏令改“走马承受公事”为廉访使者,这条记载,同样可以佐证“拳打镇关西”的故事背景。那么,宋徽宗为何要改这个官名呢?
《宋史·徽宗本纪》中说:自崇宁四年(1105年)起,宋徽宗便一再诏令“诸路走马承受毋得预军政及边事”。
走马承受隶属经略安抚使,主要职责是向皇帝奏报边事,也具有监察边路官员的职权。走马承受依仗手中的权力无端干预边事,欺压边将,鱼肉百姓,无恶不作,就是活脱脱的“镇关西”。
鲁达说,自己是“关西五路廉访使”,这句话也是有历史出处的。《宋史·童贯传》中有这样一条记载:京既相,赞策取青唐,因言贯尝十使陕右,审五路事宜与诸将之能否为最悉,力荐之。
因而,《水浒传》中真正的“审五路事宜”的镇关西不是鲁达,也不是郑屠,而是童贯。那么,施耐庵为何转这么大个弯,以“镇关西”来隐喻童贯呢?
重和元年(1118年),宋徽宗诏令“遣武义大夫马政由海道使女真,约夹攻辽(《宋史·徽宗本纪》)”。这处记载,讲的是“宋金海上之盟”。
政和元年(1111年)八月,童贯为副使出使辽国,走到卢沟(今永定河),辽国汉人光禄卿马植半夜求见,献联金灭辽之策。童贯非常欣赏马植的“平辽策”,便把他改名为李良嗣,秘密带回汴京,向宋徽宗推荐。
宋徽宗急于实现先祖的“复燕”大计,立即采纳马植的建议,并赐名为赵良嗣。经过几年的运作,便于重和元年启动了“宋金海上之盟”。双方约定,辽国灭亡后,澶渊之盟输给辽的岁币转输给金,燕云十六州还给北宋。
宣和三年(1121年),金国率先发起灭辽战争,宣和四年就按照约定,攻占辽上京与中京大定府,并敦促北宋北上夹攻辽国。宣和四年,宋徽宗命童贯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屯兵于边以应金国之约,发起了攻打幽州之战。
五月,童贯命都统制种师道等分道进兵,攻打幽州。没几天,北宋前军被辽国击败,被追击至白河沟。再战白河沟,又败。六月,种师道退保雄州,辽兵追击到雄州城下。
攻打残辽两番被反*,宋徽宗无奈,又请出赵良嗣出使金国,许以重金请金国出兵攻打幽州。完颜阿骨打次子完颜宗望再度出击,很快攻破了幽州。金国王子将幽州洗劫一空之后,重金卖给了北宋,然后卷甲凯旋。
“宋金海上之盟”确实帮助北宋实现了“复燕”大业,但是,金国人却看到了北宋王朝的孱弱,宣和六年八月,金国以各种借口攻下北宋蔚州(河北蓟县),金国灭辽战争随即打响。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丁卯,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王子完颜宗望押往五国城坐井观天,北宋灭亡。
从这段历史看,加速北宋王朝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宋金海上之盟”。童贯、马植就是导致这场灾难的始作俑者,这段历史都被施耐庵写进了《水浒传》中。因为种师道、种师中兄弟都参加了因“宋金海上之盟”所引发的灭辽、抗金之战,所以,施耐庵便把“宋金海上之盟”的历史隐藏在了渭州城的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