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网络流行语叫做“鸡娃”。鸡娃这个词初看令人费解,但只需要结合当下“中国式家长们”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来看,就很好理解了。
“鸡娃”的意思,就是家长在除了正常的学校课程外,还不停地给孩子安排各种兴趣班与学习活动,给孩子打鸡血,希望孩子未来能够有所成就。
甚至他们还像对待商品那样,将自己的小孩头头是道地分门别类。青蛙,就是别无长处的普通小孩。牛蛙,就是成绩优异的孩子。
光这样还不够,操心的家长们根据“牛蛙”又延申出了别的代替词,去形容在学习某些方面有着特殊长处的孩子。
比如奥数特别厉害的孩子,就叫做奥牛;英语十分精通的孩子,就叫做英牛;如果是这两项齐头并进的孩子,也有专门的词汇属于TA哦,叫做英奥混血牛。
但奇怪的是,这样热衷于给孩子实行打鸡血教育,希望他们未来能够成为人中龙凤的家长,往往自己也只是处在中产阶级。
在这种越来越卷的教育焦虑氛围下的2023年,有一个全新的政策诞生了。
国家教育部正式宣布:2023年开始,将会全面取消固定的六周岁上学制度。年龄的划分界限也将从8月31日调整为12月31日。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用白话翻译过来就是只要在当年年满6虚岁的小孩,都可以选择入学,而不再是固定的六周岁才能上学了。
这个政策一经发布,立马就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关于教育的轩然大波。可以说在家长们中间,那就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那么,为什么有学生家长极力反对呢?支持的家长是为了更好地“鸡娃”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背后,是否是家长将自身的“失败”转化为了对孩子的期待?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从我国特殊的教育模式开始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