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心理上热情疏导。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态度变化,发现有不良情绪出现,一定要及时与孩子沟通,疏导孩子的心理现象。
5.必要时候“强制”孩子补课。进入初三后,部分中等学生总觉得自己上次考试没有发挥好等,因此对于补课总是抵触的,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适当的时候“强制”孩子一定要补课。
家长如何与孩子良好沟通
1.理解尊重
作为家长,关键是要理解、尊重孩子,我们要能够理解一个成长过程中的孩子的言行,而不是总以一个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同时,我们要确实让孩子能够感觉到合理的诉求与意见在父母这能得到尊重与理解、支持。现在是信息发达的时代,孩子们比我们过去更有思想与主见,对很多事有自己的理解与判断。家长想要教育好孩子,也要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以理服人。
家长靠“我是你老子,你就得听我的。”或者“我们是为了你好啊!”这样的话语想来说服孩子是苍白无力的,甚至可能令孩子鄙视。不以势压人,做孩子的朋友,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这样自然会得到孩子的信任与尊敬。
只有理解尊重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您才能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孩子有什么困惑、心事才愿意跟您说,家长也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而孩子也才能够乐于接受来自父母的帮助。
2.耐心倾听
耐心倾听是愉快交流的前提,交流顺畅才能彼此理解,理解才能产生相互的信任,信任则是有效沟通的桥梁。只要方法得当,家长与孩子之间完全可以进行愉快的沟通交流。
如果孩子大了,话语少了,我们与孩子沟通不畅了,问题往往在于家长,要自省:是什么原因让孩子话语少了,不愿与家长沟通交流了?
有的家长总觉得家长就是家长,要有家长的权威,与孩子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跟孩子谈话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口吻,在没有听完孩子表达内心想法时,便急于把自己的观念强行地灌输给孩子以此来说服。这样便让孩子陷入有口难辩的境地。孩子就会觉得家长不尊重自己,不理解自己,久而久之,孩子有什么心事宁愿憋在心里,也不愿意与家人沟通。慢慢地孩子与家长沟通交流的心门就锁上了。
所以,我们家长唯有耐心地倾听,才能完整地知道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才有可能与孩子之间有良好畅通的沟通交流,才能有机会去引导帮助孩子。能够耐心地倾听是我们家长做好与孩子沟通的基础。
另外,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跟孩子说理时,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我们要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去了解情况,也才知道如何更好地去说服孩子,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做到以理服人,让孩子心服口服。
3.敢于认错
除了耐心倾听外,家长还要能敢于认错。有时家长说的确实不对,理论不过孩子也不要强词夺理,恼羞成怒,大发雷霆,那样的话孩子慢慢地不愿意与你交流。
家长做错时,要能够主动地、不怕羞地承认错误,勇敢地、坦诚地向孩子道歉。这样做不但不会丢面子,失威信、尊严,反而会让孩子感受到了你的坦诚和真实,进而得到孩子更多的理解、信任和尊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诚恳道歉的言行慢慢地也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孩子在做错事时,也会主动认错,并虚心接受家长的意见。这样岂不就是做到了双赢。
4.学会淡定
有时家长要淡定坦然地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学习之余也需要休息与放松,如果出现厌学现象,多半是因为家长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和太大的压力。因为担心孩子做不好,害怕考试失利,家长往往会表现得很不淡定,甚至过于性急,恨不得孩子分分秒秒地在学习,恨不能每次成绩都能有显著提高。长期处在弦绷状态,不仅会降低学习效率,有些孩子可能还会出现厌学心理和情绪。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绪也是有高低起伏的,学习成绩也会有上下波动,此时,我们要沉住气,相信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树立学习信心和增加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
其实,偶尔让孩子学会慢下来也是给孩子缓冲的机会,比如学习劳累之余进行一次体育锻炼、听听音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等,这些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自我放松与调节,也是为再次冲刺积蓄力量。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时间,劳逸结合,学习效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
作为家长一定不要添乱,以免人为地增加孩子的焦虑感。
5.合理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