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儿童知觉发展的机制,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主要特点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5-02 23:46:03

简述儿童知觉发展的机制,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主要特点(1)

一、感觉的规律(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的适应

同一感受器,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感觉能力)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都会发生适应现象)

暗适应:初入暗室时看不到东西,在弱刺激影响下,一会就能看到东西了,这时的感受性 提高了。

明适应:从暗环境进入亮处,起初两眼发眩,看不清东西,过几秒钟,才能分辨周围情况,这时的感受性 下降了

2.对比现象

统—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作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分为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灰色的图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就显得比较暗一些,而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就显得亮一些。

先后对比 :先后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所产生的前一感觉和后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吃过甜食后再吃苹果,会感到苹果发酸,吃过药后,再吃糖,糖更甜等。

3.联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看到粉色觉得温暖,看到蓝色觉得清凉;锯金属的尖声会产生蚁走感觉。

弱的听觉刺激可提高视觉的感受性;柔和的音乐可以减轻牙科手术病人的疼痛。

莉莉老师提醒:在幼儿教育中要注意哪些小问题?

¤弱的听觉刺激可提高视觉的感受性因而教师上课说话应轻声细语,不要高声大叫;

¤幼儿膳食要做到色香味俱全;

¤幼儿睡觉房间要暖色调等(视觉和内部感觉)

¤不要给幼儿摇动的视觉形象会引起平衡觉的破坏等……

4.感觉的补偿作用

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弥补的现象。比如盲人的听力一般都特别灵敏。

简述儿童知觉发展的机制,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主要特点(2)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的现象。

2.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此来把它标志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和理解力会影响人对同一客观事物的知觉。

3.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常见的知觉恒常性有大小恒常性、形状直觉性、颜色恒常性,性别恒常等。

简述儿童知觉发展的机制,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主要特点(3)

测试一下吧!

简述儿童知觉发展的机制,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主要特点(4)

三、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一)感觉现象与幼儿活动

1、感觉适应

2、感觉的对比

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二)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与幼儿活动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要演示的教具要特点突出

2、对象的活动性

给幼儿多提供能动的玩具和模型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相邻性原则)

绘制图表时周围最好 不要 附加类似的 线条或图形, 注意 拉开 距离或加上不同的色彩。

教师讲课的声调应有抑扬顿挫。重点的内容加大音量,多重复。

4、教师的语言与直观材料结合

在幼儿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教师要作言语指导,使语言和直观结合起来。

观察小白兔前要告诉幼儿观察的任务,让幼儿明确观察什么;(观察前)

在幼儿观察过程中向他们解释“这是小白兔,小白兔头上有长耳朵,眼睛是红红的……”(观察过程中)

引导幼儿总结观察的经验……(观察结束)

整个过程语言都发挥重要作用

考点测试:

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她边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讲解故事情节,边演示活动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答案提示:教师能根据幼儿时期的感知基本规律,采用多种感知方式和渠道来进行教学,能强烈地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 (一)幼儿的感知觉规律:

(1)感知觉的适应规律:感知觉对于某一个长时间的刺激就不会感知那么明显。

(2)感知觉的对比规律。刺激物的特性富于变化的、活动的、新鲜的易引起幼儿的感知觉。

(3)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听觉、视觉、触觉等感觉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4)感知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的规律。因为对比规律,所以感知觉会将新鲜的、变化的对象、感兴趣的对象从背景中挑选出来感知更细致。

(5)过去的经验对对象的理解的规律。过去的经验会帮助对感知对象的理解。

(6)语言和直观相结合的规律:语言和直观相结合可以帮助感知觉更深入感知。

• (二)结合案例进行阐述。案例中教师采用多种感知方式进行教学,防止幼儿在感知觉的适应和疲劳,让幼儿一直对教学有兴趣;

• 教师在讲解中伴随着轻音乐,利用了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

• 教师的声音抑扬顿挫,利用了感知觉的对比规律;

• 教师在讲故事过程中利用活动玩教具,利用了语言和直观相结合的规律。

往期推荐:

简述儿童知觉发展的机制,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主要特点(5)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