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位到第20位,国立中正大学下滑最明显,现在主体就是江西师范大学。而国立复旦大学上升了14名。
从数据来看,排名前20的国立大学除了河南大学、中正大学影响最大,同时也是最悲催的两所。河南大学虽然还在,但和之前的国立河南大学已经不是同一所院校,今非昔比。而中正大学已经彻底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至于其中原因,十有八九就是出身不好。
其余大部分的国立大学并没有影响太多,受益最大的,非复旦大学莫属。1937年之前的复旦大学还是一所实力平平的私立院校,实力在上海市属于后半段。但是在抗战中复旦转为国立,到49年其实已经脱胎换骨,可以说复旦大学是在战火中迅速崛起的一所大学。
抗日战争后期,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动荡,通货膨胀加剧,大批私立高校开不出工资,不少教师都转到国立大学,复旦因此吸纳了大批实力派教授,大幅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知名度。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复旦大学又是一个受益者:华东地区很多高校的顶级学科都被调整到了这里。
当时,复旦大学的文学院已经是全国数一数二的院系。中文系,有陈子展、陈望道压阵,与同济大学郭绍虞,暨南大学的吴文祺、刘大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历史系,有二周(周谷城周予同)压阵,加上47年、48年来复旦的陈守实、胡厚宣,实力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外语系有杨岂深,虽不算突出,也可称得上不拖后腿。
至今,复旦大学的文科,依然保持着强势的地位。在教育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23个A类学科,文史类占据半壁江山,其中哲学、政治学、中国史等获评A ,无人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