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现在小学生奖项越来越多?
以前的教育环境是严苛的,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学生的要求都是说一不二,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成绩差或者淘气的后进生,就会被严厉批评,甚至会迎来“棒子炖肉”。
随着80后90后长大成人,大家开始发现儿时的经历,会给学生留下心理阴影,而且未必会对学习成绩有帮助。越来越多的一线老师提出鼓励式教育,尽量挖掘学生的优势,并充分鼓励他们,这样更适合因材施教,培养出心里阳光、自信的学生。
期末考试后,很多地区要求老师不能公布具体分数,只有等级制,更不能按分数排名。除此之外,每个班级除了要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以外,老师还要想破头颁发各种各样的奖状,力求每位学生都能拿到奖,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勇往直前。
家长看到学生拿到很多奖状回家,无论含金量高低,都会开心不已。虚荣心也会得到极大满足,还会晒到朋友圈,学生也以此为荣。暗下决心下学期要拿到更多的奖状,若是考试没发挥好,拿不到奖状,学生自己就失落到不行。
与其说是通过奖状鼓励学生,不如说是已经引发了另类攀比现象。这种过分鼓励的教育方式,会让学生忽视自己的短板,未必对成长有利。
真正的自信取决于家庭教育环境,建立在家长的高质量陪伴和充分的信任之上。这种自信不会受外界环境影响,更不会受到物质的影响。通过发奖状,学生得到的教育效果十分有限,一旦某个学期没拿到,就会特别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