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优化课后服务。围绕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课后服务特色化、多样化,对学有困难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辅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拓展,全面开展作业辅导、科创、体育、艺术、阅读等课后服务活动,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育人水平。
4、发挥学区的管理作用。做好规划和顶层设计,引导和指导学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教研活动。发挥学区内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实现学区内教学质量均衡、优质、高效、持续增长的目标,达到共建教学管理新秩序、共创教研新内容、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校校共赢的效果。
5、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经常组织开展县级、片级、校级的教学研讨活动,实行“校际协作”,不断发现、收集、吸纳、推广教师们创造出来的生动、鲜活的经验,有价值的思考,富有个性的思想,抓好校本教研,促进形成校校有课题、人人都参与的教育科研局面,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评优活动,做好课题优秀成果的推广工作。
四、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拓宽渠道,增强德育实效。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进一步健全我县中小学德育研究指导中心管理制度和完善“四有三融”德育工作模式,强化党建带团建促队建,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增强德育实效。在广大青少年心中厚植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加强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促使他们自觉摒弃不良习气,自觉克服不良行为,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自理能力、劳动能力、交往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等。
2、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才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要善于发掘每个学生的禀赋、潜质和特长,探索五育并举的有效路径,通过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等方式,将“五育”工作做实、做细,不断优化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体系。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师更要用心、用情、用爱去教育,不抛弃、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努力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3、抓实抓好“双减”“五项管理”。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双减”工作的有关规定,做好“五项管理”是教育系统的重大责任,也是解决广大家长急难愁盼的有力举措。各学校要按要求落实一天两次眼保健操,保护学生视力,要科学安排学生作息时间,严禁对学生进行学习“疲劳战”,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睡眠时间;要规范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读书吧、读书角等加大学生阅读量,充分发挥课外读物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营造“书香校园”的学习氛围;要规范、优化作业布置和批改。要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学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并重,增强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