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实施方案,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采用真实记录方式,客观记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项内容。高中学校通过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为每一名学生建立个人成长电子档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记录个人日常活动情况;按照各省市教育厅统一要求,学生在每学期末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记录材料形成评价记录表;高中毕业时,根据评价系统原始记录中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生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分和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等,由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相关单位统一导入。
此外,8省市在实施方案中明确,高校在安排招生计划时,将分物理和历史两个类别分别编制;在录取时,也将按照选物理的考生和选历史的考生分两个序列排队录取。河北、辽宁、重庆等省市的考生志愿填报采取“专业(类) 院校”模式,即一所院校一个招生专业(类)为一个志愿,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
那么,报志愿为啥要采取“专业(类) 院校”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表示,过去的培养模式使大多数高中生习惯了埋头学习,只追求成绩,对于高校学科、专业的内涵缺乏了解,对于报考要求和规则缺乏了解,对自身的兴趣、特长和专业意向缺乏挖掘和培养。在新高考模式下,将倒逼学校从中学阶段开始,就必须着手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职业生涯引导的工作。
引导高中育人方式变革 明确开展选课走班教学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高考综合改革是教育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必然会对现行的高中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带来深远影响,那么今后会有哪些变化呢?
此次8省市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都对如何开展选课走班教学有了明确安排(新高考意味着要实施选课走班、分层教学,满足学生选择,班级概念相对来说会有所淡化),比如,学校不得为了增加选择考学科的课时而挤占其他非选择考学科的课时;探索与选课走班教学相适应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等。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8个省市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集中体现了一个特点,就是继续保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选择、科学选拔人才、促进教育公平的这样一个高考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体现出了尊重学生个性和兴趣特长的发展,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机会。
同时专家也指出,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实施新方案的8个省份也需要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钟秉林:比如说在加强省级统筹力度方面,政府的各个部门应有一个协调推进的机制,特别是增加对高中教育投资,解决高中的大班额问题和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要保证这一方面的教育资源充分配置。另外,要加强教和考的联动,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实现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统一。同时我觉得还要注意推进中高衔接,就是高等学校和高中学校、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要加强协作,包括加强招生和培养联动,共同探索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如何科学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