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龚”走向“黑龚”
龚贤之所以能独立成家,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便是用墨与同时代的画家不同。同时代的四王是当时的主流,他们在案头临摹仿效黄公望和倪云林,追求的是笔墨的“天真幽淡”,体现的是学者型的书卷气。龚贤则学习宋人师法自然,所推崇的是董源、米芾、吴镇以及离自己最近的沈周,结合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形成了浑朴中见秀逸的积墨法,不同于“四王”所倡导的笔笔有古意的创作格法。商勇教授谈到。
龚贤晚年绘画浑厚华滋、墨气淋漓,被称为“黑龚”,而早期枯笔简淡的风格则被称为“白龚”。萧平老师说:“龚贤创造的第一个符号就是他的‘白龚’,在他四十岁前后完成了这种创造。明末清初崇尚枯笔,中国山水画中多是崇尚枯和简。”
从四十岁前后,到五十岁完成“黑龚”,中间相距十年时间。这十年中有一个过程,就是‘灰龚’阶段。这是不断加深的过程。当他完成‘黑龚’时,实际上带有反潮流风格,因为那个时代作品大部分都是偏白、偏枯而简,这是那个时代的风尚。所以,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史上,最黑的面孔,就是龚贤。龚贤是非常自得,他讲自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前面虽然学的是米家,大米、小米到高克恭,但是工笔米家山是他创造的,没有谁能够积墨到七遍八遍十遍。
清凉山扫叶楼
贤者的不幸
康熙二十八年(1689),龚贤年约七十岁“死于豪强索书之手”。据记载,在龚贤去世前,有一个颇有权势的“豪横”向龚贤强索书画,龚贤贫病交加,再逢精神磨难,致使卧床不起,不久便含恨长逝。死后因贫不能具棺葬,丧事全凭好友孔尚任料理,并帮其抚养遗子。龚贤遗柩后归葬祖籍江苏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