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仿能够帮助宝宝更好理解他人
3个月的宝宝开始会模仿大人的各种表情,从半岁开始,宝宝已经能够分辨各种表情,不过他并不能明确地区分这些表情所表达的真实情绪。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宝宝到了1岁半左右,他们已经能简单的告诉父母自己的感受了。慢慢的,他对情绪的理解能力越来越强,并开始理解这些情绪背后的原因。
通过模仿周围人的表情,宝宝也慢慢学会了去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更加的体谅他人。
三、模仿能够培养宝宝的良好习惯
模仿可以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家小宝会在人家送给他东西或者帮他忙的时候,会主动跟对方道一声谢谢;在不小心弄坏了玩具或者做错事的时候,他会跟对方说“对不起”;在别人跟他道谢或“对不起”时,他也会说“不客气”或“没关系”。我都没刻意去教他,但是他平时总是看着我和别人相处的模式,耳濡目染,慢慢就学会了。
要想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父母就要给宝宝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想要孩子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父母自己先要讲文明、不说脏话;想要孩子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父母先要养成早晚刷牙、饭前饭后洗手的习惯;想要孩子不乱丢玩具,父母先要养成收拾整理的好习惯。
四、模仿有助于增进亲子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宝宝最早的模仿对象,都是来源于父母。几个月的宝宝模仿能力就开始萌芽并发展了,这种模仿为宝宝自我世界和外面世界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
爸爸妈妈在平时的语言和行为都会成为宝宝最初模仿的目标,因此,模仿可以说是一种亲子间的交流方式。比如妈妈张开嘴巴,宝宝也会跟着张开嘴巴,此时妈妈还可以发出“啊”的声音,宝宝会觉得特别有趣,也会跟着模仿。平时,爸爸妈妈也可以多拥抱宝宝、亲亲宝宝的脸颊,让宝宝在模仿的过程中,多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
五、模仿有助于发展宝宝的独立性
在成长过程中,宝宝会一步一步从模仿迈向独立,模仿为宝宝的独立储备了力量。宝宝每天看着家长们做的事情,慢慢的自己就会开始模仿,并逐渐学习这些技能,一旦宝宝意识到“我能做”、“我能行”,他们就会开始变得独立起来。家长们只需在这个阶段,满足宝宝自己独立做事的愿望,为他提供条件即可。
在模仿敏感期,父母该怎么做?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模仿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时就立刻加以制止,这样不仅破坏了宝宝模仿敏感期的正常发展,还阻碍了孩子智能和认知的发展。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也指出:对模仿敏感期的破坏,不仅会阻碍儿童的智能发展,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这是成人后大脑平庸的一个早期现象。
宝宝是通过不断模仿而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的,所以,模仿本身并没有对错,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做好引导。
一、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模仿榜样
孩子小的时候,家庭是他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他接触最多的人。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几乎都是模仿家长而来的。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起着全方位、立体化的示范作用。父母的一举一动,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模仿敏感期的宝宝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在宝宝面前,爸爸妈妈和家人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可能做一个好榜样,讲话有礼貌、不说脏话、不抽烟喝酒、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等。
二、利用模仿,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宝宝在模仿敏感期,看到妈妈在打扫卫生,他也会拿着扫帚扫一扫,看到妈妈拿着抹布在擦桌子,他也会手拿衣服或抹布擦一擦桌子,看到妈妈叠衣服,他也会叠叠小毛巾或小袜子。
这时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是在添乱、帮倒忙,其实通过这些模仿,宝宝逐渐学习和掌握了一些新的生活技能,从而帮助宝宝走向独立自理。父母一定要将这些机会进行有效的利用,以增强宝宝的各项生活技能。
当宝宝通过自己的努力独自完成一件事情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宝宝真棒,会自己叠衣服啦!“多试试,下次肯定能做得更好!”。
三、强化好的模仿行为,纠正不良的模仿行为
面对宝宝的正确模仿行为,父母要给予肯定并加以强化。当孩子模仿大人把掉在地上的垃圾扔到垃圾桶时,要及时给予宝宝表扬和认可,与此同时,父母可以照着孩子的样子,也把垃圾扔到垃圾桶,这样会强化这种良好的行为在宝宝心中的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面对孩子的不良模仿行为,比如孩子模仿别人说脏话、吐痰等,父母不要一上来就强加指责,或者严厉制止,这样反而容易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反抗心理。
当然,对于孩子的不良模仿行为,父母也不可能置之不理,要及时加以纠正,并进行适当的引导,以防宝宝模仿久了变成根深蒂固的坏毛病。
1、当宝宝出现一些不好行为时,比如模仿他人说脏话,爸爸妈妈不要太过着急,宝宝大多是出于好奇和游戏的心情,此时不妨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假装没有听见宝宝说的话,这样宝宝就会觉得这句话没意思,慢慢的就不再说了。
2、当宝宝有不良行为习惯时,比如老是啃手指的时候,可以通过玩玩具或者让宝宝画画或者玩游戏等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慢慢的,宝宝啃手指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少了。
3、在必要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对宝宝行为的不满,比如用一些表情、动作等对宝宝的一些不良行为给予不喜欢和否定的态度。当宝宝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得不到爸爸妈妈的认可时,自然而然就会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四、帮助孩子筛选和创造良好的模仿环境
宝宝的模仿行为,大多都是出于好奇的心理,看见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但是很多时候,宝宝的是非观念很模糊,对于模仿行为是不加辨认的照单全收。
为了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家长一定要有所筛选,给孩子创造健康良好的“模仿环境”
例如多陪孩子阅读传递美好品质的绘本、减少孩子和一些行为习惯恶劣的同龄小朋友玩耍的机会、不让孩子观看暴力血腥的动画片等。
J.凯根说:“对于儿童,模仿可以是一种获得愉快、力量、财富或别的渴望目标的自我意识的尝试。”所以,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尽量满足孩子模仿的内心需要,让孩子平稳度过模仿敏感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