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氯酸的分解反应现象,次氯酸见光分解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5-23 02:43:46

次氯酸的分解反应现象,次氯酸见光分解的反应化学方程式(1)

一、物质燃烧实验

⒈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2Mg O2=(点燃)2MgO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热,生成白色物质。

⒉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C O2=(点燃)CO2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⒊ 硫在氧气中燃烧:

S O2=(点燃)SO2

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⒋ 硫在空气中燃烧:

S O2=(点燃)SO2

剧烈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⒌ 磷在氧气中燃烧:

4P 5O2=(点燃)2P2O5

剧烈燃烧、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⒍ 钠在空气中燃烧:

2Na O2=Na2O2

迅速熔化为一个闪亮的小球,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物质。

⒎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Fe 2O2=(点燃)Fe3O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⒏ 铜丝在空气中燃烧:

2Cu O2=(点燃)2CuO

发出绿色火焰,红色金属变为黑色固体。

⒐ 铝丝在氧气中燃烧:

4Al 3O2=(点燃)2Al2O3

剧烈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银白金属变为白色固体。

⒑ 将点燃的镁条伸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2Mg CO2=(点燃)2MgO C

剧烈燃烧,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

⒒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2H2 O2=(点燃)2H2O

火焰呈淡蓝色、放热、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⒓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H2 Cl2=(点燃)2HCl

发出苍白色火焰,放热,瓶口有白雾。

⒔ 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

H2 Cl2=(光照)2HCl

迅速反应发生爆炸,有白雾产生。

⒕ 红磷在氯气中燃烧:

2P+3Cl2=(点燃)2PCl3

PCl3+Cl2=(点燃)PCl5

燃烧放热,有白色的烟雾产生。

⒖ 钠在氯气中燃烧:

2Na Cl2=(点燃)2NaCl,

剧烈燃烧,放热,发出黄色火焰,生成白色固体。

⒗ 细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2Fe 3Cl2=(点燃)2FeCl3

剧烈燃烧,反应放热,火星四溅,产生大量棕褐色的烟

⒘ 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

Cu Cl2=(点燃)CuCl2

剧烈燃烧,火星四溅,生成棕黄色的烟。

⒙ 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

Fe S=(Δ)FeS

反应剧烈进行,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⒚ 细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

2Cu S=(点燃)Cu2S

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⒛ 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火焰上罩蒸发皿):

2H2S O2=(点燃)S 2H2O

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黄色的粉末。

21.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火焰上罩干冷烧杯):

2H2S 3O2=(点燃)2SO2 2H2O

火焰呈淡蓝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22.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

2CO O2=(点燃)2CO2

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23.在空气中点燃甲烷:

CH4 2O2=(点燃)2H2O CO2

火焰呈淡蓝色,放出热量。

24.在空气中点燃乙烯:

2C2H4 6O2=(点燃)4H2O 4CO2

火焰明亮,伴有黑烟产生,放出热量。

25.在空气中点燃乙炔:

2C2H2 5O2=(点燃)2H2O 4CO2

火焰明亮,伴有浓烈的黑烟产生,放出热量。

26.苯在空气中燃烧:

2C6H6 15O2=(点燃)2CO2 6H2O

火焰明亮,并带有黑烟。

27.乙醇在空气中燃烧:

C2H5OH 3O2=(点燃)2CO2 3H2O

火焰呈现淡蓝色,放出大量的热。

次氯酸的分解反应现象,次氯酸见光分解的反应化学方程式(2)

二、加热固体物质实验

28.加热氯酸钾固体:

2KClO3=(MnO2Δ)2KCl 3O2↑

生成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29.加热高锰酸钾固体:

2KMnO4=(Δ)K2MnO4 MnO2 O2↑

生成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30.加热氧化汞:

2HgO=(Δ)2Hg O2↑

红色变为银白,生成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31.加热碳酸氢铵:

NH4HCO3=(Δ)NH3↑ H2O CO2↑

白色固体消失,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32.加热碳酸氢钠固体:

2NaHCO3=(Δ)Na2CO3 H2O CO2↑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33.加热硫酸铜晶体:

CuSO4•5H2O=(Δ)CuSO4 5H2O

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34.加热碱式碳酸铜:

Cu2(OH)2CO3=(Δ)2CuO H2O CO2↑

绿色变黑色,试管壁有液体,有气体生成。

35.用氢气还原氧化铜:

H2 CuO=(加热)H2O Cu

黑色物质变为光亮的红色,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36.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

C 2CuO=(高温)2Cu CO2↑

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紫红色。

37.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MnO2 4HCl(浓)=(Δ)MnCl2 Cl2↑

2H2O

固体逐渐溶解,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38.木炭和浓硫酸反应:

C H2SO4(浓)=(Δ)2SO2↑ CO2↑

2H2O

有刺激性的气味气体生成,通入品红溶液褪色。

39.加热氯化铵与氢氧化钙的混合物:

2NH4Cl Ca(OH)2=(Δ)CaCl2 2NH3↑

2H20

试管内有水珠,有刺激性气味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产生。

40.加热固体氯化铵:

NH4Cl=(Δ)NH3↑ HCl↑

试管底部固体减少,接近试管口出现白雾,凝结成白色晶体。

41.氨水受热分解:

NH3•H2O=(Δ)NH3↑ H2O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42.木炭还原氧化铜:

C CuO=(高温)2Cu CO2↑

黑色逐渐变为光亮的红色。

4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CuO CO=(Δ)Cu CO2

黑色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

次氯酸的分解反应现象,次氯酸见光分解的反应化学方程式(3)

三、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实验

44.电解水:

2H2O=(通电)2H2↑ O2↑

电源的两极均有气泡冒出。

45.锌与硫酸反应:

Zn H2SO4=ZnSO4 H2↑

有大量气泡产生、锌粒逐渐溶解减少。

46.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CaCO3 2HCl=CaCl2 H2O CO2↑

固体溶解,有大量气泡产生。

47.钠与水反应:

2Na 2H2O=2NaOH H2↑

反应剧烈,钠浮于水面,放出大量的热使钠溶成闪亮的小球,在水面上游动,发出“嗤嗤”声。

48.钠与盐酸反应:

2Na 2HCl=2NaCl H2↑

现象同钠与水反应,更剧烈。

49.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Na 2H2O CuSO4=Cu(OH)2↓

Na2SO4 H2↑

有蓝色沉淀生成,其它现象同钠与水反应。

50.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2Na2O2 2H2O=4NaOH O2↑

有气泡产生,生成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51.过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2Na2O2 4HCl=4NaCl 2H2O O2↑

生成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52.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2Na2O2 2CO2=2Na2CO3 O2

淡黄色物质逐渐变为无色,放出大量热。

53.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

2H2O2=(MnO2)2H2O O2↑

生成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54.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NaOH HCl=NaCl H2O

白色固体溶解,放出大量热。

55.生石灰加少量水:

CaO H2O=Ca(OH)2

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白色块状固体变为粉末。

56.生石灰与盐酸反应:

CaO 2HCl=CaCl2 H2O

白色固体溶解。

57.石灰乳与盐酸反应:

Ca(OH)2 2HCl=CaCl2 2H2O

白色固体溶解。

58.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CaCO3 2HCl=CaCl2 H2O CO2↑

固体逐渐溶解,产生大量气泡。

59.碳酸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

Na2CO3 H2O CO2=2NaHCO3

溶液变浑浊。

60.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

NaHCO3 HCl=NaCl H2O CO2↑

反应剧烈,生成大量气体。

61.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2HCl=2NaCl H2O CO2↑

固体逐渐溶解、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62.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NaHCO3 NaOH=Na2CO3 H2O

无明显现象,但在酚酞环境下红色会变深。

63.石灰水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Ca(OH)2 Na2CO3=CaCO3↓

2NaOH

有白色沉淀生成。

64.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

Ca(OH)2 CO2=CaCO3↓ H2O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5.向碳酸钙浊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CaCO3 H2O CO2=Ca(HCO3)2

白色沉淀逐渐溶解。

66.加热暂时硬水:

Ca(HCO3)2=(Δ)CaCO3↓ H2O

CO2↑

生成白色沉淀和气体。

67.碳酸镁与盐酸反应:

MgCO3 2HCl=MgCl2 H2O CO2↑

固体逐渐溶解、有气体放出。

68.氧化镁与盐酸反应:

MgO 2HCl=MgCl2 H2O

白色固体溶解。

69.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

Mg(OH)2 2HCl=MgCl2 2H2O

白色固体溶解。

70.铁与稀盐酸反应:

Fe 2HCl=FeCl2 H2↑

铁片上有气泡产生

71.氧化铁与盐酸反应:

Fe2O3 6HCl=2FeCl3 3H2O

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

72.氢氧化铁与盐酸反应:

Fe(OH)3 3HCl=FeCl3 3H2O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73.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FeCl3 3NaOH=Fe(OH)3↓ 3NaCl

溶液黄色褪去、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74.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

Fe2O3 3H2SO4=Fe2(SO4)3 3H2O

Fe H2SO4=FeSO4 H2↑

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有气体生成。

7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

2FeCl3 Fe=3FeCl2

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

76.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FeSO4 2NaOH=Fe(OH)2↓

Na2SO4

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

77.氢氧化亚铁被氧化:

4Fe(OH)2 2H2O O2=4Fe(OH)3

白色沉淀变成灰绿色到红褐色。

78.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

2FeCl2 Cl2=2FeCl3

溶液逐渐变成黄绿色。

79.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铁胶体:

FeCl3 3H2O=Fe(OH)3(胶体) 3HCl

形成红褐色液体。

80.加热氢氧化铁胶体:

2Fe(OH)3=3Fe2O3 3H2O

胶体变浑浊。

81.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盐酸:

Fe(OH)3(胶体) 3HCl=FeCl3 3H2O

胶体先聚沉后逐渐消失。

82.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

FeCl3 3KSCN=Fe(SCN)3 3KCl

溶液呈血红色。

83.硫化亚铁与稀盐酸反应:

FeS+2HCl=FeCl2+H2S↑

生成臭鸡蛋气味的气体

84.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

FeS+H2SO4=FeSO4+H2S↑

生成臭鸡蛋气味的气体。

85.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Al 2NaOH 2H2O=2NaAlO2

3H2↑

铝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

86.铝与稀盐酸反应:

2Al 6HCl=2AlCl3 3H2↑

有气泡产生。

87.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Al2O3 2NaOH=2NaAlO2 H2O

白色固体溶解。

88.氧化铝与盐酸反应:

Al2O3 6HCl=2AlCl3 3H2O

白色固体溶解。

89.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

Al(OH)3 3HCl=AlCl3 3H2O

白色胶状物质溶解。

90.氯化铝与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AlCl3 3NaOH=Al(OH)3↓ 3NaCl

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

91.氯化铝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AlCl3 3NaOH=Al(OH)3↓ 3NaCl
Al(OH)3 NaOH=NaAlO2 2H2O

先生成白色絮状沉淀,氢氧化钠过量后,白色沉淀消失。

9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铝
AlCl3 4NaOH=NaAlO2 3NaCl

2H2O
3NaAlO2 AlCl3 6H2O=4Al(OH)3↓

3NaCl

先没有沉淀,后才有白色絮状沉淀。

9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Al(OH)3 NaOH=NaAlO2 2H2O

絮状胶体溶解。

94.氯化铝与氨水反应:

AlCl3 3NH3·H2O=Al(OH)3↓

3NH4Cl

产生白色胶状物质

95.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

Al2(SO4)3 6NH3•H2O=2Al(OH)3↓

3(NH4)2SO4

生成蓬松的白色絮状物质。

96.氯化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MgCl2 2NaOH=Mg(OH)2↓ 2NaCl

有白色沉淀生成。

97.氧化铜与盐酸反应:

CuO 2HCl=CuCl2 H2O

黑色粉末逐渐溶解,溶液逐渐变成蓝色。

98.氢氧化铜与盐酸反应:

Cu(OH)2 2HCl=CuCl2 2H2O

蓝色固体溶解,溶液变蓝绿色,并有热量放出。

99.氯化铜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uCl2 2NaOH=Cu(OH)2↓ 2NaCl

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100.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2NaOH CuSO4=Cu(OH)2↓

Na2SO4

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01.氢氧化铜放置在空气中:

Cu(OH)2=CuO H2O

蓝色沉淀逐渐变成黑色。

102.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Cu 2AgNO3=2Ag Cu(NO3)2

红色金属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物质,溶液从无色变为蓝色。

10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

Cu Hg(NO3)2=Hg Cu(NO3)2

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104.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Zn CuSO4=Cu ZnSO4

锌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液体蓝色变浅。

105.将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Fe CuSO4=Cu FeSO4

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次氯酸的分解反应现象,次氯酸见光分解的反应化学方程式(4)

106.将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

CO2 H2O=(可逆)H2CO3

液体变红。

107.加热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试管:

H2CO3=(Δ)CO2↑ H2O

红色褪去。

108.氟气与水反应:

2F2 4H2O=4HF O2

反应很剧烈,产生无色无味气体。

109.氯气与水反应:

Cl2 H2O=HCl HClO

水由无色变为黄绿色。

110.溴与水反应:

Br2+H2O=(Δ)HBr HBrO

溴水逐渐褪色。

111.次氯酸光照分解:

2HClO=光照2HCl O2↑

有气泡产生。

112.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l2 2NaOH=NaCl NaClO H2O

溶液先变淡黄色,后褪色。

113.氯气与消石灰反应:

2Cl2 2Ca(OH)2=CaCl2 Ca(ClO)2

2H2O

有少量气泡产生,氯气大量溶解后颜色变为浅黄绿色。

114.二氧化硫通入滴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

SO2 H2O=H2SO3

品红溶液褪色。

115.加热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的试管:

H2SO3=SO2↑ H2O

有气泡冒出,溶液颜色恢复红色。

116.二氧化硫与溴水反应:

SO2 Br2 2H2O=2HBr+H2SO4

溶液由橙红色变为无色

117.二氧化硫与碘水反应:

SO2 I2 2H2O=2HI+H2SO4

溶液由棕褐色变为无色

118.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HCl AgNO3=AgCl↓ HNO3

生成不溶解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119.氯化钠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AgNO3 NaCl=AgCl↓ NaNO3

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120.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AgNO3 NaBr=AgBr↓ NaNO3

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浅黄色沉淀。

121.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AgNO3 NaI=AgI↓ NaNO3

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黄色沉淀。

122.氯化钡与硫酸溶液反应:

BaCl2 H2SO4=BaSO4↓ 2HCl

生成白色不溶解于稀硝酸的沉淀。

123.氯化钡与硫酸钠溶液反应:

BaCl2 Na2SO4=BaSO4↓ 2NaCl

生成白色不溶解于稀硝酸的沉淀。

124.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NaOH CuSO4=Cu(OH)2↓

Na2SO4

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25.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

Cl2 2KI=2KCl I2

溶液由无色变成棕黄色。

126.氯气使湿的有色布条褪色:

Cl2 H2O=HClO HCl

有色布条的颜色褪去。

127.氯水(氯气)与溴化钠反应:

Cl2+2NaBr=2NaCl+Br2

生成橙色物质。

128.氯水(氯气)与碘化钾反应:

Cl2+2KI=2KCl+I2

生成黄褐色物质。

129.溴水(溴单质)与碘化钾反应:

Br2+2KI=2KBr+I2

生成黄褐色物质。

130.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CaCl2 Na2CO3=CaCO3↓ 2NaCl

有白色沉淀生成。

131.给氯化钠(固)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加热:

NaCl H2SO4=(Δ)NaHSO4 HCl↑

有雾且有刺激性的气味的气体产生。

132.浓硫酸与铜反应:

Cu 2H2SO4(浓)=(Δ)CuSO4 2H2O

SO2↑

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在铜片上有气泡,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33.浓硫酸与木炭反应:

C 2H2SO4(浓)=(Δ)CO2↑ 2SO2↑

2H2O

剧烈反应,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放出大量的热,

134.硫化氢与浓硫酸反应:

H2S+2H2SO4(浓=S↓ SO2↑

2H2O

有黄色固体和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135.氢溴酸与浓硫酸反应:

2HBr+H2SO4(浓)=Br2 SO2↑

2H2O

溶液显棕黄色,有刺激性气体生成。

136.浓硝酸与铜反应:

Cu 4HNO3(浓)=Cu(NO3)2 2H2O

2NO2↑

铜片上有气泡,溶液由无色变蓝色,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137.稀硝酸与铜反应:

3Cu 8HNO3(稀)=3Cu(NO3)2

4H2O 2NO↑

铜片上有气泡,溶液由无色变蓝色,有无色气体产生,在管口气体变为红棕色。

138.碳与浓硝酸反应:

C 4HNO3 (浓)=CO2↑ 4NO2↑

2H2O

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139.二氧化氮与水反应:

3NO2 H2O=2HNO3 NO

红棕色气体消失,液面上升,有无色气体产生。

140.浓硝酸受到阳光照射:

4HNO3(浓)=光=4NO2 O2

2H2O

瓶中空间部分显红棕色。

141.硅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

2HCl Na2SiO3=2NaCl H2SiO3↓

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

142.向硫化钠水溶液中滴加氯水:

Na2S Cl2=2NaCl S↓

溶液变浑浊。

143.向天然水中加入少量肥皂液:

2C17H35COONa Ca2 =

(C17H35COO)2Ca↓

2C17H35COONa Mg2

=(C17H35COO)2Mg↓

泡沫逐渐减少,有沉淀产生。

144.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

SiO2 4HF=SiF4↑ 2H2O

有无色、有毒,有刺激性臭味的气体生成,

145.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

Si 4HF=SiF4↑ 2H2↑

有无色、有毒,有刺激性臭味的气体生成。

146.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SiO2 2NaOH=Na2SiO3 H2O

固体的量减少。

147.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Na2SiO3 CO2 H2O=Na2CO3

H2SiO3↓

生成白色沉淀。

148.在硅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Na2SiO3 2HCl=2NaCl H2SiO3↓

生成白色沉淀。

149.将乙炔通入溴水:

CH≡CH Br2→CHBr=CHBr

CH≡CH 2Br2→CHBr2-CHBr2

溴水褪色。

150.将乙炔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H≡CH 2KMnO4 3H2SO4→

K2SO4 2MnSO4 2CO2↑ 4H2O

紫色逐渐变浅,直至褪色。

151.苯与溴在有铁粉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

C6H6 Br2→(ΔFeBr3)C6H5-Br HBr

有白雾产生,生成油状物且带有褐色。

152.将少量甲苯倒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振荡:

5C6H5-CH3 6KMnO4 9H2SO4→

C6H5-COOH 3K2SO4 6MnSO4

14H2O

紫色褪色。

153.将金属钠投入到盛有乙醇的试管中:

2CH3CH2OH 2Na→2CH3CH2ONa

H2↑

有气体放出。

154.加热(170℃)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

CH3CH2OH→(170℃浓硫酸)H2O

CH2=CH2↑

混合液变褐色,继而变黑,有使溴水褪色的气体产生。

155.加热(140℃)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

2CH3CH2OH→(140℃浓硫酸)H2O

CH3CH2OCH2CH3

混合液变褐色,继而变黑,有特殊香味气体生成。

156.加热乙酸和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

CH3COOH C2H5OH→H2O

CH3COOC2H5

有透明的带香味的油状液体生成。

157.苯酚中滴入过量的浓溴水:

C6H5-OH 3Br2→C6H2(Br3)-OH

3HBr

有白色沉淀生成。

158.苯酚中滴入三氯化铁溶液:

FeCl3 6C6H5OH=H3[Fe(C6H5O)6]

3HCl

溶液显紫色。

159.乙醛与银氨溶液反应:

CH3CHO 2Ag(NH3)2OH→(Δ)

CH3COONH4 2Ag↓ 3NH3 H2O

洁净的试管内壁附着一层光亮如镜的物质。

160.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

CH3CHO 2Cu(OH)2 NaOH(Δ)

→CH3COONa Cu2O↓ 3H2O

有红色沉淀生成。

四、其他

161.在集气瓶中混合硫化氢和二氧化硫:

2H2S SO2=3S 2H2O

瓶内壁有黄色粉末生成。

162.硫化氢受热分解:

H2S=H2↑ S

163.氨气与氯化氢反应:

NH3 HCl=NH4Cl

有大量的白烟产生。

164.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

2NO O2=2NO2

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165.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

SO2 2H2S=3S 2H2O

有水珠和黄色固 体产生

166.光照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

CH4 Cl2=光照=CH3Cl HCl

CH3Cl Cl2=光照=CH2Cl2 HCl

CH2Cl2 Cl2=光照=CHCl3 HCl

CHCl3 Cl2=光照=CCl4 HCl

有白雾生成,颜色逐渐变淡,有油状液滴生成。

167.遇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168.蛋白质遇到浓HNO3溶液:变成黄色。

169.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成红色。

170.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变成蓝色。

次氯酸的分解反应现象,次氯酸见光分解的反应化学方程式(5)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