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韵美这一点上中西方有共同的地方,西方诗歌同样讲究格律不过一般使用的是用抑扬格来实现音韵美。从音韵美这一方面来看,两者的互译性似乎有迹可循,但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冰心女士是我国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同样也是一名优秀的翻译家。她曾经这样翻译过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Forlorn and sad,grieving with hurt"。这六个英语单词虽然尽可能地展现了诗词字面所表达的意思,但是却失去了原文形式的韵律美。与此类似的古诗英译不胜枚举。
古诗的形式美是指创作在保证意境美和音韵美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给读者美的视觉感受。我国流传至今的古诗在内部形式上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所以在英译的时候如果可以做到译文与原诗文行数相同,那就算基本保留了形式美。
总的来看,古诗做到了意境、音韵、形式的高度统一,这是难以被英译的重点因素。
四、现世作用以史为鉴,可以知更替,"The history mirrors both thriving and calamity."
在我看来,古诗不仅是历史,它自身也承载了许多历史。古诗背后的历史气韵是很难用三言两句解释清楚的。对于许多翻译家来讲,英译古诗过程中最难解决的不是音节和艺术表现力,而是古诗自身所带有的情感内容和内容所承载的辛酸苦辣。
潘铭燊在采访中曾经说过"中国词汇的信息量很高,往往三言两语面包还一个故事,这些讯息是很难用同样简短的英文词汇来复制的,如果用增字减经的方法或者索性加上脚注,那就不像诗了。"用典是古诗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把古籍中的词语或故事应用到文章中,可以用这个故事含蓄地表达作者所想。"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一句诗文中应用了庄周梦蝶、杜鹃啼血这两个典故,英译后的则是"Zhuangzhou actually knew that he was just yearning for the free butterfly. Emperor Wang's beautiful mind and actions can move cuckoos."看到英译后的这个诗句许多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便要问庄周是谁?梦到蝴蝶又是何意?你说我该怎么解释。
古诗是作者对于过去或是未来的纪念期盼感悟,先别说诗文写成后就成了历史,单看它的内容都与发生的未发生的有关,这让后人在理解时诗文内涵时怎么把它与历史割裂。如果一首诗没有了区别于其他的精神内核,是不会叫读者有反复研读的心思的。就像一些歌曲,第一次听的时候觉得旋律吸引人但歌词平平,你还会重复听很多遍吗?古诗之所以会让许多读者难以忘怀,是因为自身就包含了许多潜在的意思。读者想要真正的进入作者的心境就要把自己放空置身意境之内,这种精神上的共鸣是非常难的。
为何世人大多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因为这句诗做到了意境、音韵、形式的高度统一吗?不是的,是这句诗所表达的情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在读这句诗时读者有所思有所为,用古代的诗歌来抒发现世的情感,这在我看来是引用古诗的一大好处。如果古诗只冷漠地停留在历史长河中不为后世的我们提供什么借鉴的话,传承发扬的必要性就小了许多。
五、古诗英译未来发展趋势总的来讲,古诗词英译后之所以会失去原本的韵味是由许多因素导致的。首先语言之间的差异太多可译性尚待考究,我国古代诗词中出现的一些特定词汇在外国辞典中是查不到踪迹的,如果寻一个相似的替代,意思虽是那个意思,但味道却大不相同。其次由我国不同于他国的历史决定了我国诗词中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容易被外族所理解的,英译后的诗文大多都缺少了古诗中本该有的神秘,人们再想去探寻也无路径可言。再者古诗凝聚了作者所观所感所思,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即使是身为传承文化者的我们在仔细考究作者生活的年代经历等后,也是很难完全感同身受的,何况用他国文字重现,读者怎么能完全理解作者本想表达的意思呢?
古诗在英译之后虽然失去了原本的韵味,但这并不能代表古诗英译全无优点。人类文明是需要交流相互促进的,如果文化与文化之间不互通否认了世界的整体性,那么孤立的文化也是难以延续和发展的。如果翻译毫无意义为何会有那么多学者选择从事这个呢?许渊冲是我国翻译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致力于翻译重现唐诗宋词元曲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在很多人眼里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做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The boundless for ests 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不尽长江滚滚来:The end less rive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合辙押韵,珠联璧合。
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总的发展趋势,即使前路困难重重我们也不能逃避,古诗英译虽不能保留自身的许多特色,但无数翻译工作者所探寻的不就是个两全之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