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的构成及笔法、墨法原理
2.楷书的构成。
书写楷书,首先要掌握运笔的方法。由于毛笔有柔软的特性,较难控制。古代书家通过长期的摸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的笔法原理。根据不同书体的需要,同时摸索出墨法经验。
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建出形态多异的笔画。再将笔划进行组合,构成不同的字型,便是楷书的间架与结构。较好地掌握了单字的写法,针对不同的书写内容进行完美的排列,便是楷书的章法。
由于书写者性格、修养的差异,对美的感悟不同,因此,审美取向也不同,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书风,对于有个性追求的书风建树,则是有别于一般书写者更高层次的书家。作品的字里行间会透露出精神、气韵和神采。是作者的艺术造诣和精神气质在书法中的反映。精、气、神是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开来理解的。宋苏东坡说:“书必有精、气、神、骨、血,五者缺一不成书也。”
因此楷书的构成是由1.笔法十墨法→2.笔画→3.间架结构→章法这样的演进过程。
这也与中国道家思想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后生万象是契合的。
后面我将对楷书的构成要素结合《勤礼碑》逐个解析。
二、楷书的笔法和墨法原理
笔法就是用笔的方法,是使用毛笔写好点画形态的技巧。宋代大书法家赵孟顺说:“书法以用笔为上,结构因人而异,用笔千古不易。”强调书体的字形每个人可以不一样,但“中锋行笔”是用笔千古不变的原则。考察古今,尽管篆、隶、楷、行、草各体不同,各种艺术流派很多,但“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是历代书家坚守的原则。
1、中锋:是用笔的关键技法,始终保持笔头的中心锋芒走中路,其运行的轨迹在点画的中间(如图所示)注:箭头方向即是笔尖行走的痕迹。
每一个点画,不论是何种书体,都分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用笔的基本要领是:按(铺毫向前运笔)再将笔提起(就是笔锋提至笔尖抵纸乃至离开纸面);向右下方按(铺毫);一面向右行笔一面转锋以调到中锋运行;再微提笔行至尾部提笔向斜上方;顿后提至笔锋离纸,再回锋收笔。这样书写的点画就饱满圆厚,有立体感(中锋行笔墨计顺笔尖流注而下,不是上下左右偏斜,而是均匀向四面渗透,所以圆浑饱满)。中锋运笔是学习书法的关键,必须在正确的执笔、运腕的基础上反复领会。
2、执笔的方法:“五指执笔法”最佳。拇指横撑微斜,紧贴笔杆,指关节自然凸出,古人称“按”;食指的作用是“压”,要求食指自然弯曲,笔置于第一关节横纹处,与拇指相对约束住笔杆;中指的作用是“钩”即钩住笔轩的外侧,以加强食指的力量;无名指在中指下方紧贴,指甲在内向外顶住笔管,古人称“格”;最后是小指靠紧无名指,起辅助作用,称为“抵”。这样执笔每个手指的力量都从各种不同的方向聚合在笔杆上,其效果是五指齐力。执笔的关键是“略松”不宜太紧,过松则力量涣散,过紧则肌肉紧张,使书写的线条扭曲,手也容易疲劳酸痛。五指执笔另一要点是手掌虚空,不可合拢,小指顶端与拇指根部要始终保持一定距离。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做到指实、掌虚、腕平、笔正。运笔要求以腕指挥笔杆运动。执笔的高低要根据字型的大小来决定,小楷宜执低并用枕腕之法,即将手腕枕于桌面,略运指;中楷应执笔于毫根以上两寸并悬腕,即将腕离桌面三、四寸,以肘部置于桌面,全以运腕书写;大楷宜全部悬肘运腕书写,执笔的位置在笔杆正中较好。(附图)
3、侧锋:行笔时,笔的锋芒偏向点画的一侧,写出的点画一边光一边发毛。楷书中,侧锋是不可取的,但一些收笔处实际上是略用侧锋的。行草书中则是常用侧锋以求险绝。
4、藏锋:笔锋藏于点画之内而不外露。在起笔和收笔之处,凡不露锋芒的皆称为藏锋,藏锋写出的点画凝重含蓄,力不外露,古人谓之“藏锋以包其气”就是指将笔力蕴藏于点画之内的道理,其法是:起笔处笔毫逆锋入纸,收笔处往来的方向回锋。
5、露锋:亦称出锋。无论起笔收笔,凡是笔的锋芒露出点画之外的都为露锋。露锋使字的神情外露,增加了字的灵动,同时将字里行间的呼应关系显现出来,给人以流畅的感觉。行草书运用露锋随处可见,楷书中出现露锋多在撇、捺、钩、挑的收笔处,但须特别注意出锋多用中锋,否则点画扁弱无力。
6、笔力:从字的点画形态中所体现出来的“力”的感觉。是从书法艺术的审美角度来理解的,与物理上的力不能混为一谈。这种力不是说写字时手上花费大力气,而是指毛笔笔毫与纸面进行摩擦产生的一种力感。书者在行笔时,心存向回拉的理念,即“留”得住笔才能产生这种摩擦力。
7、抢笔:行笔至笔画末端,借手腕下行的力量往反方向一缩,笔悬空反弹,这一瞬间的“回力”动作,笔力以送至笔尖,写出的锋势挺拔劲健,而无虚尖之病,凡收笔出锋的笔画用此法最多,如下尖竖、撇、捺等。
8、挫锋:又称“挫笔”。运笔时改变行笔方向的动作。一般的写法是,行笔至转角或出钩处,先顿笔然后把笔略提,转运笔锋以改变行笔方向。注意停笔、顿笔和转笔是一气呵成的,太快则交代不清,太慢又疲软失势。
9、取势:点画和结构取得态势的技法。通常认为中锋以运笔,侧锋以取势。要“竖画横下笔,横画竖下笔”,“欲左先右,欲下先上”这些动作都是为了取势,结字的参差错落。动静相衬也是为了取势。
10、笔意:书法作品的意趣、气韵、风格等,表现在点画的姿态、字体的结构当中,与笔法、笔势同为书法三要素。沈尹默《书法论》说:“笔势是在笔法纯熟的基础逐渐演生出来的,笔意是在笔势进一步相互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三者都具备在一体中,才能称之为书法。”
11、笔断意连:写字时点画虽断开,但笔意仍相连续,也叫“笔不到意到”,这是点画之间的呼应。
12、转锋:转锋与折锋相对而言,是写出圆的点画的用笔方法,所谓“转以成圆”,不露锋芒棱角,转的关键之处是笔不停驻,提笔暗暗转过,有浑然天成之意。
13、折锋:折锋与转锋相对而言,是写出方的点画的用笔方法。所谓“折以成方”易显现锋芒棱角,折笔处顿笔稍停,然后断然改变行笔方向,古人所说:“折欲少驻,驻则有力”
14、提笔:提笔有两义,一是提笔离纸,接写第二画;二是在行笔过程中的提笔,毫不离纸,让前后粗细形成一种自然过渡;或是转锋改变行笔方向必须提笔至顶,才能调整笔锋。
15、按笔:与提笔相反,将笔毫下按。行笔过程中且行且按,出现的线条转粗。应注意下按之力不宜过大,否则线条浮肿无力。实际上写字的过程就是笔在纸上提按交替的运动过程。一画之内或点画之间有了提按交替,便有了轻重粗细的变化,从而就有了节奏感和韵律感,所书之字就神采灵动。
16、顿笔:与按笔近义,但下按之力略大,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一般顿笔有顿下略停之意,在笔画的起止处用得最为普遍。
17、轻重:历代书家认为用笔应力不过腰(用笔下按不宜超过笔毫的一半),否则神气涣散、浮滑,所以用一分毫为轻,三分毫为重。书法用笔的轻重首先表现在一画之中的轻重变化;其次表现在点画之间的轻重变化对比,如果所写的字没有轻重,给人的感觉便机械重复,缺乏生气。
18、缓疾:缓慢和疾速的用笔方法。缓使其点画凝重,疾使其点画生动,所以缓得其形,疾得其势,写字是快与慢的有机结合,若只图快则点画轻飘,一味慢则点画呆滞。初学者宜慢勿快,特别是点画中段的行笔过程,应缓缓徐行,即“留得住笔。”
19、方圆:方笔和圆笔的用笔方法。点画的起收和转弯处出现梭角,顿笔后折锋写的部分称方笔。方笔写出的笔画方整峻利,气势开张,精神外溢,故又称“外拓笔法”。相对而言,凡点画的起收和转角处不露棱角的都是圆笔,变换行笔方向处提笔暗转、且行且提。圆笔所写的点画浑劲绵韧,笔意紧敛,称“内敛”笔法。
20、逆入平出:起笔处,笔锋从相反方向逆锋着纸,随即转锋行笔使笔毫平铺而出(亦即藏锋起笔)。
21、万毫齐铺:作书时笔毫一齐着力,根根笔毫都发挥作用,毫铺纸上四面均势,即称万毫齐力。
22、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用笔的基本方法之一。指运笔时的笔势有来必往,有去必回,有放必收。如此运笔才能气韵生动,神完势足.写竖画至收笔处将笔锋回缩,写横画至收笔处须笔锋回收,这样写出的笔画自然前后呼应,而力也蕴藏在其中。
23、笔势:各种点画都有各自特殊的形态。表现这些姿态不同的点画要靠用笔去完成,用笔也必须顺从点画的形态,这就形成了点画自身的笔势。又因点画在字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历代书家用笔、结体也各具特色,所以笔势也就随之而异。笔法是写任何点画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法则,笔势则因人的性情和时代风尚而有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的区别。
24、锥画沙印印泥:用笔方法的一种比喻。锥锋划进沙里,沙形两边凸起,中间凹成一线,两边有苍芒之感。这种感觉的出现关键在行笔中欲进反留。印章印在印泥上不会走失模样,形容下笔既稳且准,能写出心中构思的字。
25、折钗股:写笔画的转折处,要求笔毫平铺,锋正圆而不扭曲,如钗股虽经曲折而其体仍圆,比喻转折处的艺术处理,弯曲而仍圆劲有弹性。
26、尾漏痕:以写竖画为例,要求行笔时不可一泻而下,须手腕时左时右顿挫行笔,如屋漏之水顺墙壁蜿蜒而下注,则笔画圆活生动,主旨是用笔要留得住。当然这种左右顿挫不能太明显.否则点画行笔易滞。
27、沉著痛快:沉著指用笔厚实而不轻浮,痛快指用笔爽快的起落,两者本来相互对立,而书家往往能把它们有机的统一起来,表现在字中既笔力雄健又笔势流畅。
总之,楷书用笔之法就是在每个点划的书写过程中用提、按、顿、挫、转、折这些要领,保持中锋用笔,利用毛笔有限的弹性.不断调整笔锋,使写出的点画圆健有力,这也称为“一画之法”,由一画演变出万象。
正确的运笔方法还要有墨法的加持,才能相辅相成。选用长锋羊毫(锋长三、四公分),写出的点画较为饱满,宜写颜体书风。新笔温水发开,写时蘸墨,用毕洗净垂直悬掛。现代人练习或创作书法多用瓶装墨,用时摇匀,(易沉淀的差墨不可用;隔夜宿墨不可用)。毛笔用前必须先泡湿才可蘸墨书写。在宣纸上创作时,墨中不可加水(浓缩墨可略加一点水);在毛边纸上书写,墨可加少许水。要注意掌握墨的浓淡,书写楷书、篆书、隶书宜浓墨,但不可太燥。书写行草书以既浓非淡为宜,千万不可太浓而燥,否则影响行笔。
初学书法可用米字格毛边纸练习(回宫、九宫格也可),不吸水的纸张不可用,易养成用笔飘浮的恶习。创作宜用泾县宣纸。楷书一般在净皮纸上创作为佳,行草则在棉料纸上易出韵味。宣纸又分生熟,生纸吸水力强,宜创作.熟宣不吸水写小楷为佳。练习或创作时,要用毛毡衬在纸下,以防墨迹透过纸背印到桌上,便将作品破坏。
书写时,先将笔毫用水泡湿,略剔去部今水份后蘸浓墨然后将笔根墨汁剔除部分,将笔锋调正开始书写,起笔时因水份略多,行笔应略快,渐行笔毫中墨份越少,速度相应放慢,待墨迹有枯、燥迹象时再次蘸墨。书写时如有燥的迹象即将笔毫蘸水。如此进行方能使字产生韵味。
(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