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着重指出: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本次新课标修订的基本理念,是新课标主要变化之一。那么什么是结构化,为什么要结构化,在教学实践中又该如何落实结构化的思想呢?围绕这几个问题,笔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什么是结构化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指对原有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从结构化的角度重新进行整合,对同一主题下的相关内容进行合并、删减或调整。这样重新组织与编排后的课程内容,整体结构更清晰,主题也更鲜明。
内容的结构化,是为了落实教与学过程中的结构化。因此,在内容结构化的背后,结构化的另一层含义,应该是指教学过程中的结构化,即教学思想与方法的结构化,以及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结构化。
以小学数学为例,将原有的“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整合成了一个主题“数的认识与运算”;“探索规律”“正比例”与解决问题都并入“数量关系”这个主题之下,这样数与代数领域内容就整合成了两个主题:数的认识与运算、数量关系。原有的“常见的量”移入综合实践活动领域,“方程”移至初中学习。同样,“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合并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与“图形与位置”合并为“图形的运动与位置”,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汇总为这两大主题。统计与概率领域则整合成了“数据的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随机现象”这样三个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以跨学科学习为主,穿插安排了常见的量的内容。
这样重新归类、调整之后,每一领域内容主题更加明确,教学的重点与核心更加凸显。
二、为什么要结构化
为什么要将课程内容加以整合,使之结构化?原来的内容难道就是一盘散沙、没有结构吗?当然不是。原本的数学教材内容按照单元进行编排,也是具有一定结构的,但此次课程改革将结构化鲜明地提出来,并将其体现在内容的编排中,无论从知识本身的角度,还是从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讲,都是非常有利的。
1.从知识本身的角度看。将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合并成一个主题,使得整个课程内容的结构更清晰。比如“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在原来的课标与教材中,这两部分内容是各自独立的,容易给老师们造成错觉:数的认识与运算互不相干,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从本质上讲,数的认识与运算都是对数知识的学习,更深层次地说,它们都是以“计数单位”为基础展开教学的,有着本质上的相通。从二者的关系来看,认识数是进行数运算的基础,数的运算又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紧密关联的。合并成一个主题,无论是从结构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更为完整与合理。
2.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很多教师更习惯着眼于知识点的教学,忽视对知识整体的建构与把握。这就导致教与学都处在“散点”的状态。这既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又不利于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将“结构化”明确提出来,通过把课程内容加以整合,进一步凸显知识的结构体系,凸显相关领域知识的共性与本质,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与学习。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突出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也就凸显了教学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借助整体性和前后一致的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教学“数的认识”部分,借助“计数单位”这个核心概念,引导学生先后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万以内的数、亿以内的数,在学习分数及小数时,学生必然会联系到它们的计数单位,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一个数。在学习数的运算时,由于掌握了计数单位的概念,也会将“单位”这个概念顺向迁移到运算过程中,带着这种眼光去理解运算的全过程,学生的数感就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三、怎样在教学中做到结构化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归根结底是为了教与学的结构化。因此,相比于课程内容的*,更为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结构化的思想与做法。
1.要建立结构化的思维。具体而言,就是不仅要了解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哪些,还要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与逻辑关系,掌握其整体结构。对很多教师来说,教学时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结构化思维的缺乏,势必会影响到自身的教学。因此,随着新课标的推行与教材的修订,教师最先需要做的就是更新自己的观念,尽快理顺所教学科内容的知识体系,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了解教材编排的原理,在头脑中形成动态发展的知识结构,进而在教学时从“结构”出发,培养学生的结构化和系统化思维。
2.要从整体出发进行教学设计。这也是针对以往只注重课时备课,忽视教学的整体设计而言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整体上对某一单元或某一主题的教学进行设计与规划,突出同一主题下不同内容之间的关联。同时要清楚每一课时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知道它们各自的地位与作用,并在教学中做出相应区分。
例如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时,首先要了解与这部分内容相关的知识有哪些,然后再分析不同的内容分别起到什么作用:长度单位教学的重点是什么?面积单位呢?学习体积单位时又应该侧重什么?同时还要找到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能够迁移的核心与要点,即测量的本质是用统一的单位进行计量,也就是要数一数、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这样的测量单位。有了这种整体的规划与设计,在教学具体内容时就知道应该在哪些地方用力了。这样的教学既保持了阶梯性,又保持了系统性。
3.要用核心概念贯穿教学的始终。所谓核心概念,是指贯通于每个主题之下且具有统领作用的学科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往往体现了知识的本质与要害,体现了知识背后的通性与通法,所以教学相关知识时要用它来统领教学。
比如,用“计数单位”统领数的表达与数的运算。因为无论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的表达,都与计数单位息息相关;无论是加减法还是乘除法的运算,本质上都是计数单位的合并与拆分,因此,可以用计数单位这个核心概念贯穿数的认识与运算教学的始终。再如,用“数据”这一核心概念贯穿统计与概率内容的始终。一二年级从事物的分类到数据的分类,初步形成数据意识;三四年级主要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五六年级则要学会主动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数据,并通过分析和表达数据,作出简单的决策和推断,形成更为成熟的数据意识和运用数据的能力。
同理,可以用“测量单位”统领图形的测量,用“图形要素”统领图形的认识等等。总而言之,用少量的核心概念统领起某一主题内容的学习,将相关的知识要点串联起来,数学就变得简单、系统了,学起来也就不再那么零散了。这也正是教学内容结构化编排的根本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