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ules之后再往下走、敲命令吧
# make install
安装完之后会在/boot/目录下生成一个内核文件vmlinuz-3.13.2、还有几个跟你当前编译的版本一样的文件、可以ls去看一下:
# ls /boot/
如果没出什么问题到这里我们应该算是编译好了一个新内核了;可以到grub.conf配置文件时看一下:
# vim /boot/grub/grub.conf
好了、要不我们重启一下看看、OK、重启吧!如果顺利的话就可以进到内核选择界面了,选项我们编译的新内核就OK了,好了、到这就结束了!
总结一下我们的安装步骤:
1、获取内核源码,解压至/usr/src
# tar xf linux-3.13.5.tar.xz -C /usr/src
# ln -sv /usr/src/linux-3.13.5 /usr/src/linux
2、配置内核特性(选择一种方法就可以了)
make config:遍历选择所要编译的内核特性
make allyesconfig:配置所有可编译的内核特性
make allnoconfig:并不是所有的都不编译
make menuconfig:这种就是打开一个文件窗口选择菜单
make kconfig(KDE桌面环境下,并且安装了qt开发环境)
make gconfig(Gnome桌面环境,并且安装gtk开发环境)
3、编译内核
# make [-j #] : #号最多为CPU物理核心总数的两倍,这样会快点哦
4、安装内核模块
# make modules_install
5、安装内核
# make install
6、验正并测试
# cat /boot/grub/grub.conf
查看新内核是否已经添加, 而后重启系统并测试
结束:
其实编译一个新的内核好像也不是很难是吧、跟我们之前源码编译的httpd的步骤差不多、也就是第一步麻烦点、细心点就OK了,当然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望各路诸侯多多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