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相比其他方面,习惯是第一位的,想要学习学得好,重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孩子坐得住。一节课45分钟,孩子要能坚持坐好,不能随便下座位。这一条属于专注力的一种基本情形,如果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只有三分钟热度,一定要及时纠正。
可以设定时间,让孩子通过阅读、玩游戏、玩玩具等方式,训练坐得住的能力。
认真听课。老师上课的时候,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孩子要能做到用耳朵听老师讲,用眼睛看黑板上的内容,还要用手记录重点,同时思考理解学到的新知识。
这个过程要调动五官一起工作,如果一走神,老师讲到啥没听到,后面接不上,就全都乱成一锅粥。所以要能做到一心多用,认真跟上老师的节奏。
这一点也不难,陪孩子在网上找些免费的小课程,模拟一下听课的过程。和孩子对话,让孩子练习认真听的能力。孩子认识到认真听的重要性,上课就容易得多。
按计划学习。上小学后,学习生活变得非常有规律。白天上课,晚上写作业。作业不多,但是孩子要认识到这是学习的必要环节,是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不能在这上面消磨情绪和时间。
计划性学习要早点进行,现在很多3岁的孩子已经按计划学习了,他们都能做到,6岁的孩子更有能力做到。
做法就是跟孩子一起制定一个计划,每天晚上的固定时间段是学习时间,孩子到了那个点就像条件反射一样,立即坐到椅子上开始学习。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再写作业就感觉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二)坚持阅读的习惯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的重要性提了很多年,但还是有很多家长忽视。有家长认为阅读是孩子上小学之后、在老师的教导下才能进行。并非如此,家长就有能力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2022年新版语文课标对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阅读深度、宽度都进行了提高。
这给我们的提示是,如果孩子在学前具备了良好的阅读基础,阅读速度、理解能力提前在线,适应阅读教学才会非常轻松。如果学前不重视阅读习惯培养,上学后直接让孩子上手阅读,孩子就有畏难情绪。
别的孩子已经能广泛涉猎各种图书了,能力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基础差的孩子才刚刚学习怎么阅读,哪能追上进度,差距只能越拉越大。因为这不是龟兔赛跑,阅读量大的孩子只能读得更多,不会原地踏步,等在那里让你去追。
所以,要早一些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方法也很简单,给孩子准备一些符合他兴趣的绘本,每天睡前给他读上半小时,他被书中的故事吸引,就能发现阅读的乐趣。
慢慢的,从家长读,过渡到家长读一半、孩子读一半,孩子读给家长听,阅读兴趣建立起来,阅读习惯也能养成。
(三)打好学习基础家长特别关心的是,在学前要不要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可以肯定地说是需要的。不是说要提前学习小学课本,而是做一些铺垫工作,帮助孩子轻松理解老师的授课内容,不至于听不懂、理解不了、写作业困难、考试抓瞎。
① 认字和拼音
不管是语文学习还是数学学习,都离不开文字,学新知识、写作业、考试,只有认识文字,才能进行下一步。
学前认识多少字才够?浙江某学校校长说,要达到700字以上,这个数量并不大。现在很多三四岁的孩子识字量都达到2000以上,700字不难。
因为认字并不是很复杂的事情,在家或者外出的时候,看到什么字就认识什么字,阅读的时候,指读文字。在不同场景下,每个文字都能重复多次,一回生二回熟,见多了就记住了。
至于拼音,大部分学校进度快,孩子有可能跟不上,需要提前熟悉一遍。用一本拼音书,把所有的拼音认一遍、读一遍、写一篇就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