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硝酸钠的化学性质是什么,亚硝酸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6-16 21:40:28

亚硝酸钠(NaNO₂),是亚硝酸根离子与钠离子化和生成的无机盐。

亚硝酸钠易潮解[1],易溶于水和液氨,其水溶液呈碱性,其pH约为9,微溶于乙醇、甲醇、乙醚等有机溶剂。亚硝酸钠有咸味,又是被用来制造假食盐。亚硝酸钠暴露于空气中会与氧气反应生成硝酸钠。若加热到320℃以上则分解,生成氧气、氧化氮和氧化钠。接触有机物易燃烧爆炸。由于其具有咸味且价钱便宜,常在非法食品制作时用作食盐的不合理替代品,因为亚硝酸钠有毒,含有工业盐的食品对人体危害很大,有致癌性。

中文名

亚硝酸钠

英文名

Sodium nitrite

别称

亚钠;亚硝酸钠(食品级)

化学式

NaNO₂[2]

分子量

68.995

CAS登录号

76 32-00-0

熔点

熔点270°C

水溶性

溶解度82 g/100 ml(20 °C)

密度

密度2.2 g/cm3(固)

外观

白色或微带淡黄色斜方晶系结晶或粉末

存储方式

密封阴凉干燥保存

摩尔质量

69.00 g/mol

类型

无机盐

应用领域

化学

基本介绍

总体叙述

亚硝酸钠

亚硝酸钠是工业用盐,它是一种白色不透明晶体,形状很像食盐。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害,可使血液中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的能力而引起组织缺氧性损害。亚硝酸盐不仅是致癌物质,而且摄入0.2-0.5g即可引起食物中毒,3g可致死。而亚硝酸盐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起着色、防腐作用,广泛用于熟肉类、灌肠类和罐头等动物性食品。鉴于亚硝酸盐对肉类腌制具有多种有益的功能,现在世界各国仍允许用它来腌制肉类,但用量严加限制。

具体信息

中文名称:亚硝酸钠[3]

中文别名:亚钠、亚硝酸钠(食品级)

英文名称:Sodium nitrite

英文别名:Sodium nitrite,food grade

CAS:76 32-00-0

分子式:NaNO₂

分子量:68.995

上游产品

上游原料:氨水、烧碱、碳酸钠、硝酸

下游产品

下游产品:硫酸钠、氧化亚氮、2,3-二氯苯甲醛、4,4'-二氨基二苯醚、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吡唑蒽酮、2,3-丁二酮、2-氟三氟甲苯、3-氟三氟甲苯、4-氟三氟甲苯、一硝基甲烷、盐酸羟胺、叠氮化钠、2-氰基苯甲肟、2,2,3,3-四甲基环丙烷羧酸

性状信息

白色至浅黄色粒状、棒状或粉末。有吸湿性。加热至320℃以上分解。在空气中慢慢氧化为硝酸钠。遇弱酸分解放出棕色三氧化二氮气体。溶于1.5份冷水、0.6份沸水,微溶于乙醇。水溶液呈碱性,pH约9。相对密度2.17。熔点271℃。有氧化性,与有机物接触能燃烧和爆炸,并放出有毒和刺激性的过氧化氮和氧化氮的气体。中等毒,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180mg/kg。

储存信息

密封阴凉干燥保存。

用途简述

色层分析。点滴分析用以定汞、钾和氯酸盐。重氮化试剂。亚硝化试剂。土壤分析。肝功能试验中测定血清胆红素。

安全措施

贮于阴凉干燥处,远离火种、热源切忌与食用化学品、还原剂、金属粉末等共储混运注意个体防护,严禁身体直接接触灭火:雾状水、砂土。

结构简式

理化常数

摩尔质量 69.00 g/mol

外观 白色或微带淡黄色斜方晶系结晶或粉末

亚硝酸钠

密度 2.2 g/cm3 (固)

熔点 270°C

沸点 320°C 分解

在水中的溶解度 82 g/100 ml (20 °C)

结构

晶体结构 三方

危险性

MSDS External MSDS

EU分类 氧化剂 (O)

有毒 (T)

对环境有害 (N)

警示性质

标准词 R8, R25, R36, R37, R38, R50

安全建议

标准词 S26, S36, S45, S61

闪点 不可燃

相关化学品

其他阴离子 硝酸钠

其他阳离子 亚硝酸钾、亚硝酸铵

物质特性

物理性质

亚硝酸钠

白色至淡黄色粒状结晶或粉末,无味,易潮解,有毒,微溶于醇及乙醚,水溶液呈碱性,PH值约为9。相对密度(水=1g/cm3):2.17g/cm3;熔点:271℃;沸点320℃(分解)。

化学性质

属强氧化剂又有还原性,在空气中会逐渐氧化,表面则变为硝酸钠,也能被氧化剂所氧化;遇弱酸分解放出棕色二氧化氮气体;与有机物、还原剂接触能引起爆炸或燃烧,并放出有毒的刺激性的氧化氮气体;遇强氧化剂也能被氧化,特别是铵盐,如与硝酸铵、过硫酸铵等在常温下,即能互相作用产生高热,引起可燃物燃烧。

生产应用

测量运用

属于胺类,为白色或微黄色斜方晶体,易溶于水和液氨中,微溶于甲醇、乙醇、乙醚,吸湿性强,用于织物染色的媒染剂;丝绸、亚麻的漂白剂,金属热处理剂;钢材缓蚀剂;氰化物中毒的解毒剂,实验室分析试剂,在肉类制品加工中用作发色剂、防微生物剂,防腐剂。密度2.168g/cm3,熔点271℃,于320℃分解。吸湿,易溶于水,水溶液稳定,表现碱性反应,可从空气中吸收氧气,并形成硝酸钠。亚硝酸钠有毒,有传言说亚硝酸钠是致癌物质,但事实上亚硝酸钠并不是致癌物质,致癌的是亚硝酸钠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的亚硝胺,在亚硝酸钠分子中,氮的化合价是 3。是一种中间化合态,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例如在酸性溶液中能将KI氧化成单质碘:

工业亚硝酸钠

这个反应可以定量地进行,可用于测定亚硝酸盐。亚硝酸钠大量用在染料工业和有机合成中,常用于制备偶氮染料、氧化氮、药物、防锈剂以及印染、漂白、香肠加工等方面,因为它有毒,使用时必须注意。亚硝酸钠的热稳定性高,可用高温热还原法备。

制备相关

Pb(粉) NaNO3=PbO NaNO2

产物PbO不溶于水,将反应后混合物溶于热水中,过滤、重结晶,得到白色晶状的亚硝酸钠。

氧化还原性

(NO2)-中的N为 3价,所以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在酸性介质中:HNO2/NO=0.99V,有较强的氧化能力。

2(NO2)- 2I- 4H ==2NO I2 2H2O

2NO2- 2H =NO NO2 H2O

与很弱的草酸,乙酸均可反应。

因在酸中有NO 存在,易得电子成NO,故很容易将I-氧化。这是亚硝酸和稀硝酸的区别反应。硝酸盐的酸性溶液,不能将I-氧化,是由于上述动力学原因所至。遇强氧化剂时,也有还原性。

5(NO2)- 2(MnO4)- 6H ====5(NO3)- (Mn)2 3H2O

在无氧化剂和还原剂时,易歧化。

亚硝酸钠SodiumNitrite也作为食品的增色剂,用于肉类食品。但是由于其致癌性,不允许超标。

作用危害

用途

丝绸、亚麻的漂白剂,金属热处理剂;钢材缓蚀剂;氰化物中毒的解毒剂,实验室分析试剂,在肉类制品加工中用作发色剂、防微生物剂,防腐剂。在漂白、电镀和金属处理等方面有应用,被称为工业盐。

药理

能使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对氰化物的解毒过程与亚甲蓝相同,但作用较亚甲蓝强。适用于氰化物中毒的解救。

危害

由于其具有咸味且价钱便宜,常在非法食品制作时用作食盐的不合理替代品,因为亚硝酸钠有毒,含有工业盐的食品对人体危害很大。

危险性类别

健康危害: 毒作用为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及周围血管;形成高铁血红蛋白。急性中毒表现为全身无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胸部紧迫感以及呼吸困难;检查见皮肤粘膜明显紫绀。严重者血压下降、昏迷、死亡。接触工人手、足部皮肤可发生损害。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 本品助燃

化学毒性

亚硝酸钠是一种工业盐,虽然和食盐氯化钠很像,但有毒,不能食用。亚硝酸钠有较强毒性,人食用0.2克到0.5克就可能出现中毒症状,如果一次性误食3克,就可能造成死亡。亚硝酸钠中毒的特征表现为紫绀,症状体征有头痛、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心悸、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唇、指甲及全身皮肤、黏膜紫绀等,甚至抽搐、昏迷,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

若出现髙铁血红蛋白的紫绀,可用亚甲基蓝使髙铁血红蛋白还原。 误食亚硝酸钠会中毒的原因是人体中血红蛋白所含的铁是亚铁,它能跟氧结合随着血液循环,将氧输送到身体各部。当误食亚硝酸钠后,在血液中发生了化学反应,使血红蛋白转变成三价铁的血红蛋白。三价铁的血红蛋白不能携带氧,因此造成人体缺氧中毒。因此,误食亚硝酸钠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很大。

区别亚硝酸钠和食盐,可以把样品放入碘化钾的硫酸溶液中,再加淀粉。如果显蓝色就证明该样品是亚硝酸钠。人体中血红蛋白所含的铁是亚铁,它能跟氧结合随着血液循环,将氧输送到身体各部。当误食亚硝酸钠后,在血液中发生了化学反应,使血红蛋白转变成三价铁的血红蛋白。三价铁的血红蛋白不能携带氧,因此造成人体缺氧中毒。按GB1907国标生产作为食品添加剂,按GB2760规定量添加,肉食中最大使用量是0.15g/kg,肉食中亚硝酸钠残留量在罐头中不得超过0.05g/kg;肉制品不得超过0.03g/㎏。

世界食品卫生科学委员会1992年发布的人体安全摄入亚硝酸钠的标准为0~0.1㎎/㎏体重;若换算成亚硝酸盐,其标准为0~4.2㎎/60千克体重,按此标准使用和食用,对人体不会造成危害。亚硝酸钠有毒,过量食入的毒副作用是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及周围血管,形成高铁血红蛋白。急性中毒表现为全身无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胸部紧迫感以及呼吸困难;检查见皮肤粘膜明显紫绀。严重者血压下降,昏迷、死亡。

另外亚硝酸钠在人体内也会生成致癌物质。新腌制的泡菜中也含有亚硝酸钠(所以泡菜最好在淹制后的15天以后食用,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逐渐降低)。

应急处置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较高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必要时,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泄漏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勿使泄漏物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或金属粉末接触。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有害燃烧产物:氮氧化物。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

灭火剂:雾状水、砂土。

储藏运输

亚硝酸钠宜放在低温、干燥、通风库房内。门窗严密,防止日光直晒。可与硝酸铵以外的其它硝酸盐同库存放,但与有机物、易燃物、还原剂隔离存放,并隔绝火源。

包装方法: 两层塑料袋或一层塑料袋外麻袋、塑料编织袋、乳胶布袋;塑料袋外复合塑料编织袋(聚丙烯三合一袋、聚乙烯三合一袋、聚丙烯二合一袋、聚乙烯二合一袋);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

入库验收:主要检查包装有无破漏,封口严密有效,有无雨淋、受潮等。

亚硝酸钠的运输储存

堆码苫垫:货垛应垫高15-30cm。垛高不超过2.5m,保持货垛牢固安全,垛距80-90cm,墙距30-50cm。

在库检查:保管员除每日班前班后对库房、货垛进行安全检查外,还应每3个月对所管物品进行一次质量检查,并做好记录。

温湿度管理:炎热季节严格控制温度,库房可采取密封库的办法,尽量保持库内干燥,干燥季节可自然通风。库内温度在30℃以下,相对湿度在75%以下。

安全作业:作业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手套;操作中必须轻搬轻放,严禁摩擦摔、扔、撞击、滚动;各项验收检查操作一律不得在库内进行,应到指定地点进行。

保管期限:二年。

运输注意事项: 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运输时单独装运,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严禁与酸类、易燃物、有机物、还原剂、自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等并车混运。运输时车速不宜过快,不得强行超车。运输车辆装卸前后,均应彻底清扫、洗净,严禁混入有机物、易燃物等杂质。

废液处理

亚硝酸钠

亚硝酸钠处理剂是白色或灰白色粉末状结晶,无毒、无臭不挥发、不易燃、易溶于水,呈中性。

处理剂与亚硝酸钠在强碱性介质中发生反应,使有害的亚硝酸根分解为氮气而释出,因而不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用处理剂处理亚硝酸钠能使废液中的亚硝酸根离子浓度降低到10ppm以下,完全可以达到排放的标准要求。使用本处理剂处理速度快,设施简单,操作方便。

使用方法:将本处理剂与氢氧化钠按重量比为1:0.45-0.50分别称取后,先将称取的氢氧化钠配成40%的水溶液,然后将称取的处理剂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使其完溶解,最后再将待处理的含亚硝酸钠的废液徐徐加入到配好的处理剂中,边加边搅拌,加完后再继续反应十分钟即可排放。

使用剂量:按废液中折纯亚硝酸钠每吨需要1.50-1.80吨处理剂。

使用范围:本处理剂可处理各种含亚硝根离子的废液。

包装和贮存:本处理剂用带内衬的纺织袋包装,包装重量为25kg和50kg两种。

本处理剂在贮存过程中保持干燥,并存放在阴凉通风环境中。

运输:本处理剂应在干燥和阴凉通风条件下运输。

检验方法

一、 测定方法

重氮化偶合分光光度法

二、 方法依据

《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

三、 测定范围

1. 本法用重氮化偶合分光光度法测定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中的亚硝酸盐氮。

2. 本法适用于测定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中亚硝酸盐氮的含量。

3. 水中三氯胺产生红色干扰。铁,铅等离子可能产生沉淀,引起干扰。铜离子起催化作用,可分解重氮盐使结果偏低,有色离子干扰,也不应存在。

4. 本法最低检测质量为0.05µg亚硝酸盐氮,若取50mL水样,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0.001mg/L。

四、测定原理

在pH1.7以下,水中亚硝酸盐与氮基苯磺酰胺重氮化,再与盐酸N-(1萘)-乙二胺产生偶合反应。生成紫红色的偶氮染料。比色定量。

五、试剂

1.氢氧化铝悬浊液

称取125g硫酸铝钾[KAl(SO4)2.12H2O]或硫酸铝铵[NH4Al(SO4)2.12H2O]溶于1000mL纯水中。加热至60oc,缓缓加入55mL氨水(ρ20=0.88g/mL)。使氢氧化铝沉淀完全。充分搅拌后静置,弃取上清液。用纯水反复洗涤沉淀,至倾出上清液中不含氯离子(用硝酸银溶液试验)。然后加入300mL纯水成悬浊液,适应前振摇均匀。

2.对氨基苯磺酰胺溶液:(10g/L)

3.盐酸N-(1萘)-乙二胺溶液(1.09g/L)

4.亚硝酸盐氮标准储备液[ρ(NO2-_N)=50µg/mL]:

称取0.2463g在玻璃干燥器内放置24h的亚硝酸钠(NaNO2),溶于纯水中,并定容至1000mL。每升加2mL氯仿保存。

5.亚硝酸盐氮标准使用液[ρ(NO2-_N)=0.1µg/mL]:

取10.00mL标准储备液于容量瓶中,用纯水定容至500mL。再从中吸取10mL,用纯水于容量瓶中定容至100mL。

六.仪器

具塞比色管50mL

分光光度计

七.分析步骤

1.若水样中浑浊度或色度过大,可先取100mL,加入2mL氢氧化铝悬浮液,搅拌后静置数分钟,过滤。

2.先将水样或处理后的水样用酸或碱调进中性,取50mL置于比色管中。

3.另取50mL比色管配制标准浓度系列。其中空白与最低检测限必须配制。其他系列视检测的具体情况而定。

4.向水样及标准系列中分别加入1mL对氨基苯磺酰胺溶液。摇匀后放置2-8min,加入1.0mL盐酸N-(1萘)-乙二胺溶液。立即混匀。

5.于540nm波长下,用1 cm比色皿,以纯水作参比,在10min-2hr内测定吸光度。如含量低于4mg/L,改用3cm比色皿。

6.绘制标准曲线。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水样中亚硝酸盐氮的含量。

八、计算

ρ(NO2——N)=m/V

式中:ρ(NO2——N)----水样中亚硝酸盐氢的质量浓度,㎎/L

m----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样品中亚硝酸盐氢的质量,㎎

v----水样体积,mL

示例数据

标准液体积0 2 4 6 8 10 12 1420

亚硝酸根含量C 0 0.02416 0.04832 0.07248 0.09664 0.1208 0.14496 0.16912 0.2416

吸光度 A 0 0.022 0.043 0.068 0.095 0.124 0.147 0.171 0.241

1.食品中的亚硝酸盐(以NaNO2计):

NaNO2(5.00ug/mL)量(mL):0 1.00 2.00 3.00 4.00 5.00 10.00

吸光度A:0.000 0.031 0.061 0.092 0.122 0.151 0.306

r=0.99997

2.矿泉水的亚硝酸盐(以NO2-计):

NO2-(0.330ug/mL)量(mL):0 0.50 1.00 2.50 5.00 7.50 10.00 12.50

吸光度A:0.000 0.010 0.021 0.054 0.110 0.164 0.224 0.275

r=0.9999

国家标准

第一部分

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亚硝酸钠

化学品英文名称: sodium nitrite

中文名称2:

英文名称2:

技术说明书编码: 597

CAS No.: 7632-00-0

分子式: NaNO2

分子量: 69.01

第二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亚硝酸钠 ≥99.0% 7632-00-0

第三部分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毒作用为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及周围血管;形成高铁

亚硝酸钠被广泛用于腌肉

血红蛋白。急性中毒表现为全身无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胸部紧迫感以及呼吸困难;检查见皮肤粘膜明显紫绀。严重者血压下降、昏迷、死亡。接触工人手、足部皮肤可发生损害。

环境危害:

亚硝酸钠

燃爆危险: 本品助燃。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无机氧化剂。与有机物、可燃物的混合物能燃烧和爆炸,并放出有毒和刺激性的氧化氮气体。与铵盐、可燃物粉末或氰化物的混合物会爆炸。加热或遇酸能产生剧毒的氮氧化物气体。

有害燃烧产物: 氮氧化物。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灭火剂:雾状水、砂土。

第六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勿使泄漏物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或金属粉末接触。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酸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第八部分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 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 0.1

TLVTN: 未制定标准

TLVWN: 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较高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必要时,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

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含量:工业级 、试剂级均为: 一级≥99.0%;二级≥98.0%。

外观与性状: 白色或淡黄色细结晶,无臭,略有咸味,易潮解。

pH:

熔点(℃): 271

沸点(℃): 320(分解)

相对密度(水=1): 2.17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无资料

饱和蒸气压(kPa): 无资料

燃烧热(kJ/mol): 无意义

临界温度(℃): 无意义

临界压力(MPa): 无意义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无资料

闪点(℃): 无意义

引燃温度(℃): 无意义

爆炸上限%(V/V): 无意义

亚硝酸钠

爆炸下限%(V/V): 无意义

溶解性: 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甲醇、乙醚。

主要用途: 用于染料、医药等的制造,也用于有机合成。

其它理化性质: 320

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禁配物: 强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强酸。

避免接触的条件: 空气。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十一部分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D50:85 mg/kg(大鼠经口)

LC50:无资料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十二部分

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在地下水中有蓄积作用。

十三部分

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的要求处置。或与厂商或制造商联系,确定处置方法。

废弃注意事项:

十四部分

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51525

UN编号: 1500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O53

运输注意事项: 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运输时单独装运,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严禁与酸类、易燃物、有机物、还原剂、自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等并车混运。运输时车速不宜过快,不得强行超车。运输车辆装卸前后,均应彻底清扫、洗净,严禁混入有机物、易燃物等杂质。

十五部分

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5.1 类氧化剂。

物质毒性

编号 毒性类型 测试方法 测试对象 使用剂量 毒性作用

1 急性毒性 口服 人类 14 mg/kg 1.行为毒性——运动行为发生变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血管毒性——局部或全身动脉、静脉扩张

3.胃肠道毒性——恶心、呕吐

2 急性毒性 口服 成年男性 321 mg/kg 1.行为毒性——昏迷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紫绀

3.血液毒性——出现高铁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

3 急性毒性 口服 成年男性 1714 ug/kg/70M 1.心脏毒性——心率增加,血压没有下降

2.血管毒性——血压调节能力下降

4 急性毒性 口服 人类 71 mg/kg 1.行为毒性——昏迷

2.胃肠道毒性——恶心、呕吐

3.血液毒性——出现高铁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

5 急性毒性 口服 儿童 22 mg/kg 1.血管毒性——其他变化

6 急性毒性 口服 大鼠 180 mg/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7 急性毒性 吸入 大鼠 5500 ug/m3/4H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8 急性毒性 皮下注射 大鼠 96600 ug/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9 急性毒性 静脉注射 大鼠 65 mg/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10 急性毒性 口服 小鼠 175 mg/kg 1.血管毒性——血压调节能力下降

2.血管毒性——局部或全身动脉、静脉扩张

11 急性毒性 腹腔注射 小鼠 158 mg/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12 急性毒性 皮下注射 小鼠 150 mg/kg 1.行为毒性——兴奋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刺激呼吸道

3.胃肠道毒性——恶心、呕吐

13 急性毒性 口服 狗 330 mg/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14 急性毒性 皮下注射 狗 60 mg/kg 1.周围神经毒性——弛缓性麻痹,但无麻醉(通常是神经肌肉阻断)

2.行为毒性——惊厥或癫痫发作阈值受到影响

3.胃肠道毒性——恶心、呕吐

15 急性毒性 静脉注射 狗 15 mg/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16 急性毒性 口服 猫 1500 mg/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17 急性毒性 皮下注射 猫 35 mg/kg 1.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呼吸困难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紫绀

3.胃肠道毒性——唾液腺的结构或功能发生变化

18 急性毒性 口服 兔 186 mg/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19 急性毒性 皮下注射 兔 60 mg/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20 急性毒性 静脉注射 兔 80 mg/kg 1.周围神经毒性—— 痉挛性瘫痪或感觉无变化

2.行为毒性——昏迷

3.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尿量增加

21 急性毒性 口服 鸡 28944 ug/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22 急性毒性 皮下注射 青蛙 1 mg/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23 慢性毒性 口服 大鼠 180 mg/kg/8D-I 1.肝毒性——其他变化

24 慢性毒性 口服 大鼠 22500 mg/kg/90D-C 1.肝毒性——其他变化

2.血液毒性——血清成分发生变化 (如TP、胆红素、胆固醇)

3.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酶

25 慢性毒性 口服 大鼠 17080 mg/kg/61D-C 1.大脑毒性——脑电图发生变化

2.行为毒性——嗜睡

3.血液毒性——出现高铁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

26 慢性毒性 口服 大鼠 4477 mg/kg/26W-I 1.血液毒性——出现高铁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

2.生化毒性——抑制或脱氢酶诱导

3.生化毒性——抑制转氨酶活性、改变了转氨酶空间结构

27 慢性毒性 口服 大鼠 134 mg/kg/64W-C 1.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28 慢性毒性 吸入 大鼠 300 ug/m3/4H/30D-I 1.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磷酸酶

2.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过氧化氢酶

29 慢性毒性 吸入 大鼠 125 ug/m3/22W-I 1.大脑毒性——影响特定区域的中枢神经系统

2.血液毒性——其他变化

3.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磷酸酶

30 慢性毒性 腹腔注射 大鼠 960 mg/kg/30D-I 1.肝毒性——其他变化

2.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过氧化氢酶

3.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

31 慢性毒性 口服 大鼠 185 mg/kg/61W-C 1.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肺重量发生变化

2.肝毒性——肝重量发生变化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32 慢性毒性 口服 小鼠 3600 mg/kg/90D-I 1.胃肠道毒性——其他变化

33 眼部毒性 入眼 兔 500 mg/24H 作用较轻

34 突变毒性 − 鼠伤寒沙门氏菌 250 ug/plate −

35 突变毒性 − 鼠伤寒沙门氏菌 1 mg/plate −

36 突变毒性 − 鼠伤寒沙门氏菌 2200 mg/L −

37 突变毒性 − 大肠埃希氏菌 50 mmol/L −

38 突变毒性 − 大肠埃希氏菌 625 ug/well −

39 突变毒性 − 大肠埃希氏菌 215 ug/well −

40 突变毒性 − 枯草芽孢杆菌 400 mol −

41 突变毒性 − 流感嗜血杆菌 100 mmol/L −

42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2 mol/L −

43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100 mmol/L −

44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17 mmol/L −

45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4 pph −

46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1 mol/L −

47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50 mmol/L −

48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3350 mmol/L −

49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50 mmol/L −

50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2 mol/L −

51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50 mol/L −

52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700 mmol/L −

53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1 mmol/L −

54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10 mmol/L −

55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4 mol/L −

56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1 mol/L −

57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50 mmol/L −

58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1 mol/L −

59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1 mol/L −

60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5 mol/L −

61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200 mg/kg −

62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1 mol/L −

63 突变毒性 口服 果蝇 72500 umol/L/48H −

64 突变毒性 − 粗糙脉孢菌 5 umol/L/2H −

65 突变毒性 − 酿酒酵母 72500 umol/L −

66 突变毒性 − 酿酒酵母 100 umol/L −

67 突变毒性 − 构巢曲霉 500 mmol/L −

68 突变毒性 − 粟酒裂殖酵母 34 mmol/L −

69 突变毒性 − Fish ed Bacteria - Salmonel 450 ug/L −

70 突变毒性 − Fish ed Bacteria - Escheric 450 ug/L −

71 突变毒性 − 海拉细胞 6 mmol/L −

72 突变毒性 − 人类成纤维细胞 2000 ppm −

73 突变毒性 − 人类 细胞 725 umol/L −

74 突变毒性 − 人类鼠伤寒沙门氏菌 200 mmol/L −

75 突变毒性 − 仓鼠海拉细胞 265 mg/L −

76 突变毒性 肠外 大鼠 100 mg/kg/5D (间断) −

77 突变毒性 口服 大鼠 2730 mg/kg/13D (持续) −

78 突变毒性 腹腔注射 大鼠 69 mg/kg −

79 突变毒性 − 小鼠成纤维细胞 10 mmol/L −

80 突变毒性 − 小鼠淋巴细胞 105 mmol/L −

81 突变毒性 口服 小鼠 60 mg/kg/30D (持续) −

82 突变毒性 − 小鼠乳腺 10 mmol/L/24H −

83 突变毒性 腹腔注射 小鼠 5 mg/kg −

84 突变毒性 − 小鼠淋巴细胞 70400 umol/L −

85 突变毒性 − 小鼠乳腺 1 mmol/L/2D −

86 突变毒性 − 小鼠 粟酒裂殖酵母 362 umol/kg −

87 突变毒性 口服 小鼠 840 mg/kg/2W −

88 突变毒性 口服 仓鼠 500 mg/kg −

89 突变毒性 口服 仓鼠 100 mg/kg −

90 突变毒性 − 仓鼠 细胞 100 mmol/L/24H −

91 突变毒性 − 仓鼠成纤维细胞 50 mmol/L/3H −

92 突变毒性 − 仓鼠肺 100 ppm −

93 突变毒性 − 仓鼠成纤维细胞 530 mg/L/34H −

94 突变毒性 − 仓鼠胚胎 20 mmol/L −

95 突变毒性 − 仓鼠肺 400 mg/L −

96 突变毒性 − 仓鼠成纤维细胞 3 mmol/L −

97 突变毒性 口服 仓鼠 100 mg/kg −

98 突变毒性 − 仓鼠肺 1000 ppm −

99 突变毒性 − 猴肝 265 mg/L −

100 突变毒性 − 哺乳动物淋巴细胞 1 mol −

101 致癌性 口服 大鼠 2190 mg/kg/2Y-C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胃肠道毒性——肿瘤

102 致癌性 口服 小鼠 2149 mg/kg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生殖毒性——胎盘肿瘤

3.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肿瘤

103 致癌性 口服 大鼠 63 mg/kg/95W-C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胃肠道毒性——肿瘤

104 致癌性 口服 大鼠 91 mg/kg/2Y-C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皮肤和附件毒性——肿瘤

3.生殖毒性——睾丸肿瘤

105 致癌性 口服 大鼠 183 mg/kg/2Y-C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皮肤和附件毒性——肿瘤

3.生殖毒性——睾丸肿瘤

106 致癌性 口服 大鼠 100 mg/kg/2Y-I 1.致癌性——肿瘤(根据RTECS标准)

2.肝毒性——肿瘤

107 致癌性 口服 大鼠 40 mg/kg/56W-C 1.致癌性——肿瘤(根据RTECS标准)

2.肝毒性——肿瘤

108 致癌性 口服 大鼠 365 mg/kg/2Y-I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胃肠道毒性——肿瘤

109 生殖毒性 口服 大鼠 660 mg/kg,雌性受孕 1-22 天后 1.生殖毒性——胚胎或胎儿死亡

2.生殖毒性——新生儿体重增加量减少

110 生殖毒性 口服 大鼠 11 mg/kg,雌性受孕 1-22 天后 1.生殖毒性——新生儿体重增加量减少

2.生殖毒性——影响新生儿的生化和代谢

3.生殖毒性——对新生儿有其他影响

111 生殖毒性 口服 大鼠 10280 mg/kg,雌性受孕 1-22 天后 1.生殖毒性——其他变化

112 生殖毒性 口服 大鼠 6080 mg/kg,哺乳期女性 20 天 post-birth 1.生殖毒性——新生儿体重增加量减少

2.生殖毒性——对新生儿有其他影响

113 生殖毒性 腹腔注射 大鼠 400 mg/kg,雌性受孕 10-19 天后 1.生殖毒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2.生殖毒性——血液和淋巴系统发育异常 (包括脾和骨髓)

3.生殖毒性——影响新生儿的行为

114 生殖毒性 口服 小鼠 280 mg/kg,雌性受孕 1-14 天后 1.生殖毒性——血液和淋巴系统发育异常 (包括脾和骨髓)

115 生殖毒性 口服 小鼠 1200 mg/kg,雌性受孕 6-15 天后 1.生殖毒性——胚胎植入前死亡率上升

2.生殖毒性——胚胎或胎儿死亡

116 生殖毒性 口服 小鼠 1680 mg/kg,雄性配种 14 天前 1.生殖毒性——雄性生育能力下降

117 生殖毒性 口服 小鼠 840 mg/kg,雄性配种 14 天前 1.生殖毒性——雄性生精功能异常 (包括遗传物质,精子形态,精子活力和计数)

118 生殖毒性 静脉注射 牛 36 mg/kg,雌性受孕 30-31 周后 1.生殖毒性——影响胎儿。

求赞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