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岁孩子的阅读特点 •
生理 特征
宝宝处于语言敏感期和理解能力发展期,迫切需要大量交流;
但表达能力仍待发展,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仍然不会很长;
已经会用语言表达简单喜恶,但是不会说明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
阅读 状态
阅读愉悦时:
出神地看着你,一直到你讲完故事;
一边听一边咯咯地笑;
听到一半就很好奇地提出各种问题;
跟着你重复书里的句子;
模仿书里的情节做动作;
凑近了看书上的图画;
听完后自己拿过书来翻页;
听完后总是要求你再讲一遍。
阅读厌烦时:
推开你手里的书或是要求换一本;
捂住耳朵,一边嘴里发出哼哼唧唧;
东张西望或是不断做挖鼻孔、摇晃椅子等小动作;
没精打采地看着你,一边打哈欠;
听完后立刻跑到别处玩儿去。
适读故事特征
1、简洁的口语
如,“我讨厌妈妈” “我想要飞”;
2、情节的递进有鲜明的节奏感
如,《小鸭子想飞》中,一次、两次、三次的试飞;《鼠小弟的小背心》中,一次、两次、三次把背心借给其他动物;
3、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
如,《小熊和月亮》中,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的变化;《我要拉粑粑》中,各种动物拉粑粑的不同之处;
4、帮助幼儿完成情感表达
如,《猜猜我有多爱你》中,亲子间的温柔情感;《猫头鹰宝宝》中,身处黑暗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
5、角色的有趣表情或动态
如,“鼠小弟系列”中每个角色都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并通过表情传递或沮丧或欢喜的强烈情感;《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中角色的憨厚神情和动作;
6、重复出现的小细节
如,《换一换》中用小鸡的数量表示页码;《神奇的水彩》中每个文字页都出现的磕头虫,串在一起翻还会有动画效果;
7、明亮的色彩或简洁有力的线条
如,《鲸鱼》那样的粗线条勾勒;“淘气宝宝系列”单纯明亮的水彩平涂。
这一阶段,还是尽量少些复杂的句式,故事长度也应控制在5到10分钟即可讲完。
如果情节设置得过分复杂、人物众多、陌生事物出现频繁,或者情感层次过高,如,《躲猫猫大王》那样属于残障儿童的孤独寂寞,《七个铜板》那样因社会压迫造成的凄凉不幸,《海的女儿》那样失去所爱的痛彻肺腑。
即使思想性、艺术性兼备,一样是不可能让3-4岁孩子欣赏和理解的。阴森的色调、没有情感表现的纯装饰和含蓄的“空镜头”都是不适合这个年龄段欣赏的。
• 5-6岁孩子的阅读特点 •
生理特征
这一阶段,是一个孩子的性格形成期,也是一个自我意识逐渐完善的时期。
苏姆霍林斯基曾说过: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孩子意识到“我也做得到”,孩子才会更积极地去学。
但这一时期,由于孩子的“弱小”,他恰恰很难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获得这种自信心。因此,让孩子认可自己,通过故事给孩子更多积极向上的生活体验,正是幼儿图书责无旁贷的一项使命。换句话说,也唯有那些能带给孩子勇气、信心、乐观等积极情绪的作品,才会得到这个年龄段读者的共鸣和喜爱。
阅读状态
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在趋向完善,好奇心强烈,喜欢观察和研究身边一切。如,趴在地上看蚂蚁、拆掉家里的电动玩具。
想象力正在迅速发展,但是思维活跃,耐心缺乏,仍需要通过引导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适读故事 特征
这一阶段,故事的情节可以更复杂一些,想象性的情节可以更多一些,但仍然应当避免过长的篇幅和过长的对话。如《狮子狗》前几章那样比较复杂的铺垫式叙述就更适合高年级孩子欣赏。
而加入的文学性描写使故事情节发展缓慢,讲述很长时间也进入不了高潮的故事也易使孩子失去兴趣;另外,如安徒生的《天国花园》《树精》这样一类故事,虽然故事富有幻想性,但其中主人公的行为动机难以被情感单纯的孩子完全理解,因此在成人看来很“合理”的结局在孩子听来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关于文字
1、语言生活化
如,《小狗的小房子》中非常贴近幼儿生活中常用语言的对话;
2、故事的主角只有一到两个,且特征鲜明
如,“彼得兔系列”中,每次都围绕一到两个有特点的小动物展开故事;
3、故事里营造的趣味点经得住反复回味
(如,《爷爷一定有办法》中一次又一次巧妙的“物尽其用”);
4、往往有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尾
如,《小黑鱼》中小鱼最后吓走大鱼的方法,《大熊有个小麻烦》中大熊最后说出的那个麻烦和小苍蝇帮他解决麻烦的方式。
关于图画
1、与众不同、引人注目的角色造型
如,《奥莉薇》那样酷酷的小猪;
2、不同视角的生动构图
如,《让路给小鸭子》中的野鸭俯瞰大地;
3、富有想象力的画面
如,《阿罗有支彩色笔》中用线条创造出一切的奇特感,《三只小猪》中主角跑出画面的颠覆感;
4、画面细节耐得住反复琢磨
如,《爷爷一定有办法》中小老鼠一家用蓝布头装饰小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