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小班的奇奇,喜欢独自活动,基本不与人交流;只会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的需求(如喝水、厕所);上课喜欢在教室四处游走,时不时地尖叫、说话、大笑……
案例2:中班的华华,虽能听懂老师的指令但不愿执行;时常把水杯、鞋子、书包等物品扔掉或藏起来;区域活动时每次都只到美工区画画……
案例3:大班的杰杰,喝水穿衣如厕还需老师提醒;集体晨谈时则爱跑离座位,遇到感兴趣的问题会举手回答,但总是答非所问;常常对老师的指令置若罔闻,在班上几乎没有朋友……
以上几个幼儿都是我在做幼儿心理辅导工作中遇到的,他们的行为与正常幼儿差别较大,一眼就能识别出来。他们表面看起来是行为异常,但归根结底是心理发展遇到了问题。
随着时代与环境变化,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低龄化,且比例在上升。目前,幼儿园中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主要有害羞孤僻、自卑胆小、暴躁多动、焦虑不安等。如案例1中的奇奇为孤独症(又称自闭症)边缘水平,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其他人完全不感兴趣;案例2中的华华表现出不服从及破坏行为,其内心则是极度缺乏价值感,希望被关注;而案例3中的杰杰则是因为极度自卑而产生孤僻,甚至自暴自弃。
1 幼儿心理问题从哪儿来
为什么儿童心理问题频发呢?工作的这些年,据我观察,至少有以下三重原因:
一是社会物质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妇女在饮食、空气质量、辐射量、工作压力与情绪方面,都面临严峻的考验。这些因素通过孕期胎儿与母体的连接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及心理健康。
二是家庭因素,这也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当前,留守儿童与双职工家庭的情感依恋薄弱、祖辈家长的教养观念与当今时代的差距、父母的补偿心理带来的放任教育、对独生子女的过度溺爱、高离婚率背景下的单亲家庭环境,都使幼儿心理变得更为脆弱。
三是幼儿园因素。目前,幼儿教师质量参差不齐,在专业素质上,幼师普遍对幼儿心理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与正确的引导方法,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幼儿心理问题的症状。
2 幼儿心理问题如何识别
由于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其童年经历、挫折、创伤若没有得到解决,对其成人后的人格及心理健康都会产生影响。因而,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要解决幼儿心理问题,第一步是识别问题。那么,如何识别呢?
首先是对幼儿细致地观察。一是观察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自理能力、运动技能等)发展情况及相关行为表现是否与同龄幼儿有明显差距。二是观察幼儿独自玩耍时的状态,是专心致志,还是三心二意?三是观察幼儿与他人相处时的状态,是合作的还是孤独的?
其次是借助相关幼儿心理学书籍,并利用相关儿童心理测试量表作为初步判断依据。幼儿心理学的相关书籍中有各种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的症状及量表。父母和教师基于对幼儿日常生活的观察,填写相关测评量表,可以用来甄别和判断幼儿心理问题的类型。比如,如今自闭症幼儿比例有明显上升趋势,当发现幼儿孤僻时,也许会怀疑其有自闭倾向。那么,就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自闭症幼儿的核心症状,如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隘和刻板重复行为等,这时,可再用自闭症量表进行测试,从而做出判断。
最后可借助专家的经验,如请教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心理咨询师,甚至可以向医院的儿童心理行为专家寻求支持。
3 怎样缓解幼儿心理问题
第一,寻求家长的紧密合作。解决幼儿的心理问题,寻求家长的帮助极为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向家长如实反馈幼儿在园情况;另一方面,教师还需通过家长了解幼儿的成长经历、家庭氛围、教养与沟通方式等一切与幼儿心理发展有关的因素,并在这些问题中找到造成幼儿心理问题的原因。
如案例2中的华华很聪明,却不断做出破坏行为。通过了解后发现,身为小学教师的妈妈对华华非常严格,要求华华对她绝对服从。如她认为某首歌好听,就逼华华听;当华华把水杯扔掉、把书包藏起来时,妈妈就会说:“你身上的所有东西都是爸爸妈妈借给你的,所以你要爱护它们。”
通过家园沟通,我们发现华华的逆反背后是一个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意识与自尊发展受阻的心灵。因而,我们首先要求华华妈妈改变原有教养态度,支持华华自己选择玩具、生活及学习用品等,并明确“物权”,让其找回自我意识与归属感。其次,由于华华每次区域活动都只在美工区画画,因而我们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导他尝试其他区域活动,同时也通过观察华华的绘画内容、风格等元素,进一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及时化解内心的冲突和危机。经过努力,华华终于重新体验到了安全感、尊严感与价值感。
第二,以幼儿优势引领幼儿发展。一般来说,解决幼儿的心理问题,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而找到幼儿的优势所在,就可以帮助其逐步建立自信,从而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如案例3中的杰杰,父母认为他在园故意捣蛋,同伴则认为他淘气。杰杰感受到的多是冷落和失败,他被深深的自卑笼罩,最后就变成了逃避。了解到杰杰的行为是因为自卑、焦虑后,我意识到他最需要的是重建自信,其次是自尊及朋友。
仔细观察后,我发现杰杰身上有不少优点,比如他喜欢看书、汽车。于是,我建议家长利用杰杰的兴趣,与邻居、同学等约伴在离园后及周末一起阅读、玩耍,逐步建立小小朋友圈。同时,当教师或家长发现杰杰有值得鼓励的行为时,就毫不吝啬地表扬,以强化他的积极行为。而当杰杰在课堂上答非所问时,教师也会小心爱护他的自尊。一个多月后,杰杰有了一起玩的朋友,捣蛋行为也减少了。
第三,建立个人档案,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每个有心理问题的幼儿,原因及表现都不相同,需要指导和干预的方法也不同。因而,要建立个人档案,详细记录影响该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在园及在家的已有行为水平,同时,针对该幼儿的核心心理问题,制定与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并定期进行效果评估与改进。
如案例1中的奇奇处于自闭边缘水平,在个人档案中,我们设置的长期目标是使其社会行为和社交能力赶上同龄幼儿,其当下需要发展的(短期目标)是语言能力、安坐能力、认知能力与社交兴趣。在幼儿园,我们安排一名教师特别关注奇奇,在上课时提醒其安坐,有意识地引导其参与课堂(如晨谈时请他圈画日期,请他帮忙分发美术本给小朋友等)。在户外及区域活动时引导他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合作完成任务。在家里,父母通过亲子阅读与日常训练有意识地提升奇奇的语言及听指令能力。每周、每月、每学期,家园共同对实施情况总结与反思,从而调动更多资源帮助奇奇。
第四,系统设计园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虽然许多人已经意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目前国内专门为学前幼儿设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少之又少。大部分幼儿园尚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识,个别开展的也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如有的幼儿园会通过表情图片让幼儿辨认各种情绪,有的园通过绘本故事向幼儿介绍不同的情绪及表现等。
以上做法都能帮助幼儿增加对情绪的认识,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幼儿更需要的是方法。他们需要学会表达内心、处理情绪,他们需要学习建立并修复人际关系,他们更需要学会建立起自我认同感与自我价值感。
因此,要真正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园所的课程体系,需要研发系统的、着眼于未来的、贴近教师与幼儿实际的、能够落实到一日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作者 刘伟榕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幼教集团第十五幼儿园)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