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儿童自我发展的实验,适合儿童的思维实验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7-30 18:28:53

图(2)

如图(2)所示,实验的开始首先给儿童呈现两杯等量的水(杯子的形状一样),然后把这两杯水倒入不同口径的杯子里,问儿童哪一个杯子的水多(或一样多)。

他在实验中发现,对这个问题,6、7岁以下的儿童仅根据杯子里水的高度去判断水的多少,而不考虑杯子的口径的大小。

而6、7岁以上的儿童对这个问题一般都能做出正确的回答,即他们都同时考虑水面的高度和杯子口径两个维度来决定杯子里水的多少。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是婴儿的认知能力初步发展的时期,婴儿靠感觉与动作认识周围的世界。在这一阶段中,婴儿发展起若干重要的认知概念,其中之一就是所谓的“客体永存性”概念。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学习并逐渐能够熟练地运用符号象征事物,并用符号从事简单的思考活动。

皮亚杰把这种通过符号进行学习的能力称为符号功能(SYMBOLIC FUNCTION)。

在这一阶段中,儿童思维发展的两个典型局限性特点是思维的片面性和我向思维

思维的片面性指儿童此时的思维有集中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倾向。

皮亚杰著名的“守恒”(CONSERVATION)实验揭示了儿童的这一思维特点。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还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和进行思考。

皮亚杰将这一思维称为“我向思维”和“自我中心”的思考,即儿童认为别人的思考和运作方式应该与自己的思考完全一致。

这是儿童还没有意识到别人可以有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皮亚杰认为,当儿童开始认识到这一点时,他们就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儿童大约在5-7岁之间进入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发展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儿童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活动。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可以形成对事物的初步符表征,但他们的认知活动还与身体经验密切相关。

而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则在分类、数字处理、时间和空间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此时,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下降,他们开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从而增进了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形式运算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的发展与完善。

这时青少年不再将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上,他们开始运用抽象的概念,能提出合理的假设并进行验证,知道事物的发生有多种可能性,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

研究儿童自我发展的实验,适合儿童的思维实验(17)

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

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

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

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通过被试的反应,皮亚杰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并据次此概括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8、9岁之间,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而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

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始自9~10岁以后,大约相当于小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而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

按皮亚杰的观察研究,个体的道德发展达到自律地步,是与其认知能力发展齐头并进的。因此,对一般儿童来说,自律阶段大约跟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同时出现。

文章来源:张文新著《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3~284。

研究儿童自我发展的实验,适合儿童的思维实验(18)

科尔伯格为了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在皮亚杰对偶故事法的基础上,设计了道德两难故事。

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故事:海因兹偷药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

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讲完故事后,主试向被试提出下述问题:

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

对于儿童的回答,柯尔伯格真正关心的是他们证明其立场时所给出的理由。

柯尔伯格采用纵向法,对72名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进行长达10年的跟踪测量,并对所得结果在其他国家进行验证。

最终,柯尔伯格于1969年提出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具体见下表。

表1 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各个阶段的界定及其特征

研究儿童自我发展的实验,适合儿童的思维实验(19)

研究儿童自我发展的实验,适合儿童的思维实验(20)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