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卢鹤绂
卢鹤绂(1914.6—1997.2),字合夫,英文名HOFFLU,物理学家,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鹤绂教授有多项创造性研究被国际承认,他测定的锂7锂6丰度比(12.29)载入国际同位素表,被沿用六十多年。他的驰豫压缩基本方程d(S-S∞)/dt=(SO-S)/T被国际物理学界命名为“卢鹤绂不可逆性方程”。1947年发表《关于原子弹的物理学》、1995年发表《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检验》两篇论文,被认为挑战了爱因斯坦相对论。他培养了杨福家、丁大钊等十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14、朱光亚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1950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并于当年回国;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6月入伍。朱光亚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和研制,后又相继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并参与了“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还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为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朱光亚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还曾获何梁何利基金1996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15、徐躬耦
徐躬耦,著名核物理学家,生于1921年。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现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曾留学英国,1950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南京大学物理系副主任,代理系主任。1955年,调任兰州大学,历任兰州大学教授、物理系和现代物理系主任、原子核研究所所长、副校长、校长。徐躬耦先生在原子核物理学研究方面的成就显著,对中国核科学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徐躬耦先生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英雄的一生。
16、李正武
李正武(1916.11.8—2013.7.30),曾用名李整武,出生于浙江东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家,中国核聚变能源开发领域的开拓者。1934年入读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毕业后先后在贵州省建设厅气象所、江苏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任职;1951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在凯洛格辐射实验室任研究员;1955年归国后曾任北京401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一部一室(核物理室)副主任、14室室主任,二机部585所(现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所长、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7年长期负责的“中国环流器一号”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