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蒸汽火车到绿皮火车,到动车、高铁,中国铁路的发展,展现出了惊人的速度。改革开放40年,中国铁路如何飞速发展?如何成为一张“国家名片”走向世界?列车上的中国人又有怎样的变化?地形复杂的恶劣条件下,中国铁路人如何迎难而上,创造“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三大奇迹之首”?今晚21:20,深圳卫视经典对比照分享节目《图鉴中国》,一起来见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铁路发展的历程。
中国高铁如何攻坚克难,缔造“中国名片”时光分享人、西南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院长林建辉分享光阴故事
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火车并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它是一个历史的亲历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1978年随着*同志乘坐日本新干线的画面在电视上播出,一种被称为科幻一样的火车——高铁,开始为中国人所熟知。40年过去,高铁已经成为一张“国家名片”,它影响着中国,也影响着世界。本期时光分享人、西南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院长林建辉,为您讲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事业的巨变。
时光分享人、西南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院长林建辉分享的对比照
1978年,中国还在使用吞云吐雾的蒸汽机车,时速只有40公里,中国能够正常使用的铁路大约有5万公里,其中4万公里是蒸汽线路。2017年6月26日,“复兴号”中国标准G123次高速列车在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首发,这次的运营迎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标准动车组时代。
40年的铁路建设中遇到了哪些问题?现在中国高铁人正在研究的“超级高铁”会有哪些突破?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将在这一期的《图鉴中国》中为您揭开。
列车飞驰40年,火车上的中国人有怎样的变化?时光分享人、中国火车摄影第一人、著名摄影家王福春分享光阴故事
几十年来,从蒸汽火车到绿皮火车,再到动车、高铁,铁路承载了太多离开与归来的故事,见证了中国人生活的巨大变迁。本期时光分享人、中国火车摄影第一人、著名摄影家王福春,用镜头诉说从1978年到2018年这40年间,火车上的中国人出行状态的变化。
时光分享人、中国火车摄影第一人、著名摄影家王福春分享的对比照
1992年,列车班次少、行驶速度慢,中国人的出行拥挤而漫长。买票可能需要连夜排队,抢到票是件“倍儿有面子”的事。车厢环境拥挤,座位先到先得,人们挤在狭小的空间里,“打地铺”成为当时的时代烙印。
后来,中国铁路不断加速,铁路的设施与服务也在不提高和完善。车厢变得宽敞明亮、座位舒适度不断提高;从前开水经常断供,现在扫码就能买到品类繁多的饮料、食物;从前加钱才能在“放像车厢”看电影打发时间,现在人手一台手机,休闲娱乐形式丰富多彩。
车速变快、车次变多,乘车环境、服务质量提高、互联网 高铁新模式出现,中国铁路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和体验也发生了巨变。过去和现在乘车时,人们消遣方式有哪些变化?除了旅途时长缩短,铁路出行服务还有哪些巨大突破?本期《图鉴中国》带你一起寻找答案。
铁路建设者如何征服困难,创造世界奇迹时光分享人、中铁二局成昆铁路峨米段项目经理部办公室主任杜映平分享光阴故事
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老成昆铁路和新成昆铁路复线的修建,凝聚了两代铁路人的心血和回忆。本期分享人、中铁二局成昆铁路峨米段项目经理部办公室主任杜映平,讲述了父亲和自己两代铁路人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在铁路发展的背后,铁路人的付出和贡献。
时光分享人、中铁二局成昆铁路峨米段项目经理部办公室主任杜映平分享的对比照
改革开放前修建成昆铁路时,由于特殊的地质和落后的施工设备,工人们仅凭借一条绳子缠在腰间,用铁锹和钢钎在坚实的岩壁上作业。尽管环境如此艰辛,但这并没有磨灭铁路人的决心,1970年成昆铁路正式通车,它的建成被联合国评出为“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首”。
几十年过去,中国铁路建设虽然拥有了许多现代化的施工设备,但他们依旧面临着许多挑战,铁路人的付出往往比普通人想象的要多很多。由于长时间出差,杜映平三岁半的孩子甚至开始叫他“陌生爸爸”。为了中国铁路的发展,无数铁路人放弃了休息、放弃了家庭……
除了地质环境恶劣和设备落后,老成昆铁路还面临哪些挑战?这条铁路的开通给中国带来哪些改变?和几十年前比,铁路施工都有哪些进步?铁路飞速发展的背后,铁路人又有哪些超乎常人的付出?本期《图鉴中国》将为您一一揭晓。
从蒸汽火车、绿皮车到高铁;从“打地铺”、“放像车厢”到舒适的座椅、丰富的旅途娱乐方式;从艳羡国外到中国高铁走向世界。铁路的发展改变的不仅是交通状况,更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今晚21:20,由东鹏特饮首席特约的深圳卫视《图鉴中国》,“飞驰的列车”用不同对比照,见证40年来,中国铁路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