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是现代企业决策的重要支撑,但许多从业者常常停留在表面的描述性统计,难以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真实问题和业务价值。本文将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经常有同学抱怨:感觉平时做的都是描述性统计,同比、环比,深入的数据分析到底怎么做?今天系统地讲解一下。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常见的描述性统计举个简单的例子,让分析:为啥业绩下降了。很多同学的做法是:
1、拿本月和上月,分产品、地区、分公司做对比
2、发现,整体下降5%,A产品下降10%,B产品下降6%……
3、把A产品下降10%标红,然后写“要搞高”
这么做当然不深入了!单个指标下降只是表象,业务关心的是:
1、A产品营销力度不够?
2、A产品选品失败了?
3、销售没有执行到位?
这些问题,指向明确的改进意见:
1、营销力度不足 → 追加活动投入→ 往哪些地方投活动!
2、新产品表现不好 → 寻找替代产品→哪些产品有潜力!
3、销售没执行到位 →哪些环节要提升→ 提升是否见效!
这才是业务需要的结论。想做到这一步,需要四步走
改进第一步:建立分析假设业务问题,往往不能用一个指标简单描述,而是需要指标 标签,从多个角度描述,形成多个分析假设。
比如营销力度不足,至少可以拆成三个分析假设:
1、活动形式改变(用标签:形式A、形式B)
2、优惠幅度下降(原先打八折、现在打九折)
3、覆盖产品减少(原先60%产品参加活动,现在40%)
经过梳理,把业务问题,拆解成可以用数据指标量化的分析假设(如下图),就能做进一步分析了。
注意,假设方向不止一个。需要帮大家聚焦到核心问题上。比如给出“营销力度不足”的结论以后,大家会自然反问:
1、难道只有营销的问题吗?
2、难道分公司管理没有问题吗?
3、难道产品没有问题吗?
此时需要更复杂的论证逻辑。
比如我想证明:营销力度影响,比产品的影响更大。那么我要列举的假设是:
1、一直无活动的产品,前后变化不大
2、原本有活动,现在没活动的产品,变化巨大
3、原本有活动,现在力度下降很大的产品,变化巨大
4、原本有活动,现在力度下降很小的产品,变化很小
这样有了充足的正反例子,能做实:营销力度就是影响很大,就可以剔除产品的影响了。
当分析假设很多时,可以用MECE法,把特例的逻辑关系一一梳理出来。
最后效果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