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当了几年皇帝,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2-11-19 16:49:05

笔者无意美化一个历史人物,但笔者想表达的是:至少,在朱元璋在世时,朱棣算得上是一位安分守己、骁勇善战的藩王。

三、走投无路的皇叔

上文说过,朱棣在北平的一系列表现,让朱元璋非常满意。那么,在朱元璋的内心深处,他是否曾有意将朱棣视为皇位的继承人呢?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记载:

二十五年夏四月丙子,皇太子薨。皇太孙生而额颅稍偏,性聪颖,善读书,然仁柔少断。太祖每令赋诗,多不喜。一日,令之属对,大不称旨;复以命燕王,语乃佳。太祖常有意易储,刘三吾曰:“若然,置秦、晋二王何地?”太祖乃止。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在巡视西安返京后病逝,朱元璋几乎一夜白头。当时朱元璋的次子朱樉(秦王)、三子朱棡(晋王)都还在世,朱标之子朱允炆年方15岁,朱元璋发现朱允炆虽然聪慧善良,但有些优柔寡断,并非合适的储君人选。一天 ,朱元璋让朱允炆来奏对,朱允炆的回答让朱元璋不太满意;直到燕王朱棣奏对完毕,朱元璋心情才大好,所以,朱元璋“常有意易储”,有更换皇储之意。

朱棣当了几年皇帝,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9)

毫无疑问,若朱标在世,朱棣连摸到皇位的机会都没有。但朱标去世后,朱棣的确成为了皇位的合适人选。

朱元璋的易储念头很快输给了“礼法”。因为当时的翰林学士刘三吾问朱元璋:“若然,置秦、晋二王何地?”意思是,如果你选择朱棣,那让秦王、晋王二人何以自处?

刘三吾的意思是:自古立储,要么立嫡,要么立长。朱标虽然死了,但他的儿子尚在,占据了朱标“嫡长”的名分。即使你不立朱允炆,那朱樉和朱棡还在,若贸然立朱棣,不仅无法服众,说不定还会引发大乱。

刘三吾的话让朱元璋惊醒,他放弃了易储的想法,开始一心一意为朱允炆谋划。朱棣和皇位就这样失之交臂了。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临终前,朱元璋留下遗诏:

“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

意思是,朕(朱元璋)驾崩后,诸位藩王要待在封地,不得入京。藩王麾下的文武官员,要听朝廷的节制。

朱棣当了几年皇帝,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10)

朱元璋的这道遗诏有两层含义:第一是阻止朱棣等藩王入京,以免发生内乱;第二是确定朝廷(指皇太孙朱允炆)的正统性。

明显,朱元璋并没有老糊涂,他临终前仍在尽力避免大明王朝步汉、晋藩王之乱的后尘。

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顺利即位,是为建文帝。

当时在北方,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燕王朱棣更是拥有“节制沿边士马”的权力。建文帝虽然仁厚,但作为帝王,他却没有安全感。再加上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不停地劝说,建文帝终于按捺不住,开始了削藩之旅。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建文帝在登基不足两个月的情况下就下令削周王朱橚,朱橚乃是朱棣的同母弟,这让朱棣非常不安。

此后半年,建文帝又陆续削齐、湘、代、岷四王,其中湘王朱柏(朱元璋第十二子)不堪受辱,竟然举家自焚了。

实际上,建文帝削藩可谓是“阳谋”,不管他以什么借口削掉上述五王,但他削藩的目的大家都明白,而那些势力较大的藩王更加明白。例如朱棣,他是建文帝年龄最长的皇叔,又是藩王中势力较强者,他明白,早晚有一天,建文帝的屠刀要挥向北平。

朱棣当了几年皇帝,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11)

正在朱棣如坐针毡的时候,朱棣的心腹谋士姚广孝(道衍)劝朱棣起兵,朱棣最初很犹豫。《明史·姚广孝传》云:

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朱棣很明白,自古以来,藩王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管是西汉时的七王之乱,还是西晋的八王之乱,最终都以惨败收场。因为,凭借一介藩王之力,是耗不过强大的朝廷的。但姚广孝却告诉朱棣:“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朱棣当了几年皇帝,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