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25年(1392年),从陕西巡视归来的太子朱标病逝,落寞的明太祖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可谓是深受打击,甚至伤心之下放弃了迁都西安的打算。
虽然嫡长子逝去,对于晚年的朱元璋打击很大,但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偌大的帝国也需要再确立一位继承人,于是在当年,朱元璋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是为日后的建文帝。
再之后的历史就更是有名了,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以后,因为削藩,引发了燕王朱棣起兵靖难,这场叔侄大战以燕王朱棣的胜利告终,建文帝朱允炆成为失败者。
说起这段历史,相信很多人的有着这样的疑问,那便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燕王朱棣呢,这样是不是可以避免靖难之役的发生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这个问题。
一、跳过老二、老三,立老四很不合理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这样精明的人,自然是明白自己制定的制度,乃至于一举一动,都会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甚至会成为成法传递下去。
所以在继承制度上,朱元璋自然是慎重再慎重,力求给后世留下一个典范。如果做不好了,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对后世还是很不好的。
诸如唐朝开国以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虽然是绝地反击的经典之战,但开了一个不好的先河,给后世留下了不好影响,所以之后李唐皇室经常因为权力之争发生流血政变。
我们再来看看燕王朱棣的三位哥哥逝世时间:
大哥太子朱标死于洪武25年。
二哥秦王朱樉死于洪武28年。
三哥晋王朱棡死于洪武31年3月末。
再来看看明太祖朱元璋的逝去时间为洪武31年闰5月。
参考这个来说,太子朱标死后,如果明太祖朱元璋直接立老四朱棣为太子,等于要跳过老二和老三,很明显是不合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如果开了这个头,以后皇室继承无制度可依,一个不好,便是兄弟阋墙,甚至立地祸起萧墙。
所以光凭这点,朱元璋就很难做决定立朱棣为太子的,毕竟他不是现代人,开启不了上帝视角,不知道朱棣日后会造反当皇帝,不知道朱棣会开创永乐盛世,在当时更不知道老二和老三也会先后死在他前面,所以不可能去立朱棣为太子的。
二、靖难之役可以成功,主要在于建文帝无能
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藩王制度,不同于之前的汉晋,藩王的封国如同国中之国一般,拥有着各种大权,宛如独立小王国。
明初的藩王,虽然有着三护卫的兵权,但三护卫也就是几千至几万的军队,而且藩王不能干涉地方政务,最多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干涉地方政务,但制度上是没有这样的规定。
即使是藩王中最为强大的九大塞王,诸如燕王朱棣,也就是因为屡获战功的原因,被朱元璋下令“节制沿边士马”,权力才大了一些。
所以总结来说,明初的藩王,虽然有兵权,可以供卫皇室,但威胁不了中央朝廷。除非所有藩王联合起来,将手中军队合于一处,但这很明显不现实。
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会失败呢,究其原因,是他自己能力太差,打烂了一手好牌,所以才被朱棣逆袭成功。
因此我们不能以现代的上帝视角,认为朱元璋立朱棣为太子就可以避免靖难之役,单纯来看,的确是可以避免,但会造成更大麻烦,因为直接跳过老二和老三立老四为太子,会导致后世皇室继承混乱,造成的后果可是很严重的,是得不偿失。
主要还是建文帝朱允炆能力太差,属于是烂泥扶不上墙,所以才败给了朱棣的。
所以说在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以后,明太祖朱元璋不立燕王朱棣为太子,也属正常操作。并没有什么不对的,给孙子建文帝朱允炆留下的局面也足以镇压朱棣,奈何孙子建文帝朱允炆打烂了一手好牌,所以才给人朱元璋不立朱棣为太子,是错误的感觉。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