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和“县令”这两个古代封建王朝的官职称呼,乍一听,似乎都是县长的意思。事实上,两者之间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
封建制度的演变说起“县令”,鲜少有人知道,县令的出现甚至比皇帝还要早,甚至早到要从远古时期讲起......大禹治水有功,成功当上华夏民族的领袖。大禹死后,将自己的领导位置传给了儿子启,自此,中国正式进入“父传子,家天下”的封建王朝。
大禹治水画像
到了周朝,封建制度发展为分封制,即周天子对全国进行区域划分,随后任命王室成员和功臣到不同的地方各自进行治理。周朝初期,由于各地诸侯都十分贤明忠诚,感激于周天子的分封,所以这种分封制也就十分有效。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世袭制的存在,各地诸侯的能力也一代不如一代,忠诚度也大不如从前,自此,分封制逐渐崩溃,各诸侯拥兵自重,互相倾轧,周天子形同虚设。由此进入到一片混乱的战国时期,新的行政制度随之产生。
周天子的分封制
县令的由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分裂独立,互相吞并,战火连天,局势变化于斗转星移之间。每当打下新的地盘,就不得不头疼于如何管理这片新的土地,因此,“县令”这一官职应运而生。
由于这片土地是诸侯国通过战争侵略得来的,所以,土地上的原住民多多少少都会对侵略者产生抵触情绪。而侵略者们为了补偿战争之中自身受到的损失,往往会对被侵略土地上的人民进行横征暴敛,使得原住民与新的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愈发剧烈,地区局势也会变得动荡不安,不利于休养生息。
战国时局图
因此,新土地的管理问题便成为了一块烫手山芋,十分难以处理,但要是撒手不管,也难以使统治阶级对于这块土地的统治权得到长久的维持。
为了取得原住民对于新的统治阶级的信任,征服者往往会从当地拉拢一些有威望的本地人来担任这个地区的领袖和管理者,并将其称之为“县令”。这些县令在当上县令之前,就十分具有号召力,因此,由他代替统治阶级来管理这个地区,也能让更多的原住民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