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雅河上源
西夜国的故地就在今天的叶城,叶城属于喀什地区,因叶尔羌河而得名,南依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脉,与和田地区的皮山县是相邻的。有专家考证,古西夜国地为今叶城县科克亚、普萨、莫木克、宗朗、乌夏克巴什、西合休乡及皮山县皮西那、巴什兰干、瑙阿巴提塔吉克乡等,其国都呼犍谷在霍什拉甫河与叶尔羌河交汇处—库克雅河谷的今莎车县霍什拉甫乡或喀群乡一带。
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一些维吾尔族人自称是帕赫甫人,他们的长相与其他地方的维吾尔族人确有不同,原因是,叶城县南部、皮山县西南部的昆仑山,自古就是游牧、半游牧民族的聚落地,帕赫甫人居住在叶尔羌河上游及其支流河岸,他们的游牧与生活习惯多与这里的地形气候环境有极大的关系。
普鲁村人
长相在这里不仅关乎地理,还关联着历史,就像有“羌”的地名如今依然分布在这一带一样,如阿羌、若羌(楼兰、鄯善,因古代羌人的一个部落名称而形成的地名)。
三、于阗李氏王朝
在西域的历史上有个于阗国,自公元前232年至公元1006年结束,国祚长达1238年。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盛时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都西城(今和田约特干遗址),是古代西域佛教王国。
莫高窟第98窟于阗国王供养图
古于阗是多种文化碰撞、多个民族汇聚的地方。丝绸之路形成前后,奔波于南亚、中原的商人以及征战于西域的城邦国家在这里进行了无数次的交锋,商贾和战争形成了今天和田人种的杂居和融合。对于古于阗人,今天有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他们是塞人或操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以印度-伊朗人中的西雅利安人(廓尔喀种)为基础、夹杂少量突厥血统的人种。
我们不知道这些个说法的依据或者出处来自哪里,只知道《北史》中,有这样一段关于于阗国人外貌特征的描述:“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等,深目高鼻,唯此一国(于阗),貌不甚胡,颇类华夏。”就是说,于阗人很像中原人,而在于阗王朝的历史上,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即:于阗国君主本来姓尉迟,但有两位君主却改了姓,分别为尉迟僧乌波(李圣天)、尉迟苏拉(李从德),他们不但仰慕唐朝,改姓李,而且始终自称是中国人。
于阗建国的公元前232年要比象雄古国建立的公元前1500年晚得多,它们之间会有某种联系吗?这个实在是有些不好说,斯坦因在其与新疆相关的考察报告里记载过这样一个传说,即在于阗与喀喇汗王朝的战争中,最后一支于阗军队为了镇守自己的家园,修筑了阿萨、阿西两个城堡,喀喇汗王朝的军队久攻不下,切断城堡中的水源,企图让于阗军队投降。于阗军队将鼓绑在骆驼身上,让骆驼的尾巴敲鼓,让喀喇汗的军队觉得自己还在城里,其实他们已经逃走。至于他们最后的去向,大体的说法是一致的,即是他们消失在了莽莽的昆仑山中,甚至有一部人翻越昆仑山进入了吐蕃(今西藏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