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2年1月8日,忽必烈亲自召见了文天祥,进行了最后一次劝降。
说实话,忽必烈对铁骨铮铮的文天祥确实颇有好感,既有心保全,更希望为己所用,因此亲自出面,耐心说服,想感化他。
不料,文天祥的心依然和石头一样顽固,意志依然和钢铁一样坚硬,他说:“天祥为大宋状元宰相,宋亡,只能死,不能活”。
然而,经过狱中3年的前思后想,他还是对忽必烈提出了一条变通的要求,他说:“国亡,吾分一死矣。倘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
意思是说:国家已经灭亡,我自当以身殉国。但如果你忽必烈把我放了,我还是愿出家为道,再以道士的身份回到故乡,之后我可以以一个方外人的身份,为你效劳。
当然,忽必烈完全可以按照文天祥提出的要求放了他,既可博得一个宽宏大量的好名声,又能消减汉人的反抗情绪,还能让文天祥以出家人的身份为元朝出力。
然而,忽必烈一双阴险的眼睛,看穿了文天祥的“诡计”,文天祥用的是缓兵之计呀。因为,以文天祥这3年来誓死不从的刚烈表现和一贯固执的性格,怎么可能会因为寻求苟活而投降呢?
倘若真放了他,回去后一定又是一只骁勇的猛虎。
纵虎易,捉虎难啊!
因此,忽必烈拒绝了文天祥的提议,并且最后下定*他的决心。
第二天,文天祥被斩于北京柴市,年仅47岁。
史载,文天祥被押到刑场后,先向刽子手问明了方向,然后,面朝南方,行跪拜大礼,方从容赴死。
几天后,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收敛丈夫尸体,在口袋中找到了文天祥的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诸葛亮明知不可为,却仍坚持北伐;文天祥明知大势已去,却仍坚持抗蒙,这是一种大义。所以,清末民初的著名历史学家蔡东藩在《宋史通俗演义》中评价道:“六合全覆而争之一隅,城守不能而争之海岛,明知无益事,翻作有情痴。”
明知是无益之事,却要誓死作为,这就是“义薄云天”的大义,这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丹心”,蔡东藩先生之语,可谓精准之评!
蔡东藩是小说圣手,历史大家。
从1916年开始,蔡东藩埋头书斋整整十年,从秦始皇一直写到1920年,前后写下了2100多年的历史,写下历史著作11部, 650多万字,总名称叫《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其中就包括上面所说的《宋史通俗演义》,时间跨度之长、涉及历史人物之众、记载历史事件之多、创下内容篇制之巨,皆是前无古人。
蔡东藩反对“历史无据的虚构”,严格做到“无一事无来历”,取材审慎,真实可信。
而且,蔡东藩这套书,故事跌宕起伏,语言幽默风趣,人物栩栩如生,展现出风云变幻、恢宏壮阔的历史画面,故一经出版,广受欢迎,不断再版,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中国历史书籍之一,被后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著名作家二月河评价《中国历朝通俗演义》说:“入门民族历史,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畅销书作家马伯庸说:“用演义把历史说清楚,这是一个很伟大的举措。把真实历史用演义讲给普通老百姓,从蔡东藩先生开始才有。”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评价说:“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一般历史通俗演义,在过去也曾出版过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东藩先生这一部相提并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