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拘泥于周礼等儒家学说,不顾及当时的社会现实,一昧的复古行为,是历史上的开倒车行为。当时的封建地主经济经过百年多的发展,已经臻于成熟。而且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现状也不支持恢复奴隶制社会的生产经营方式。王莽丝毫不顾及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复古行为势必会被历史所淘汰,他的直观表现就是王莽的土地政策颁布后立刻遭到了几乎是全部地主和贵族官僚阶层的反对。
2.西汉末年腐败的吏治严重阻碍了新政策的实施
西汉末年自汉武帝时代开始卖官鬻爵之后,西汉王朝的官僚队伍就开始极具腐化,官员当政不是为了造福百姓,而是为了捞回自己买官的经济损失,做官为的是油水。这就使得地方官员奢靡贪腐成风,对地方百姓的剥削十分严重。
中央朝廷的大贵族官僚也因为世卿世禄制度,追求奢靡生活,置地方百姓生死于不顾。西汉朝廷的地方官僚们和当地的大地主豪强势力沆瀣一气,欺上瞒下,共同剥削底层劳动人民。形成了一种足以对抗中央朝廷政令的黑暗势力。他们大多置王莽的土地改革法令于不顾,根本就没有分给清苦农民土地,反而再次加重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底层百姓并没有从改制后的土地法令中,减轻负担,得到好处,对于王莽政府的不满进一步加剧。
3.改革缺少专业人才的配合
王莽进行土地改革几乎是头脑发热做出的决策。在政令实施之前,几乎没有经过社会实践的论证。王莽得出的政策可行性是和一众迂腐的的儒生的讨论中得出的。这些儒生,平常脱离社会生产,只知道研究儒家学问,重视自己的声誉却几乎内有任何的政务能力,只会夸夸其谈,尽是一些沽名钓誉之徒。这就使得王莽在颁布土地法令之后,却缺少拥有实际行政能力和统治手腕的专业人才去监督催促法律的实行。同时王莽也的确缺少识人之明,例如在他实施“五均六輐”法令时,本应该是为了稳定市场物价,但是他派遣去监督市场的官员都是一些富商大贾,结果显而易见,这些中央特派官员和地方势力互相勾结,大肆的搜刮民脂民膏,丝毫不顾自己的政治使命。
对于王莽的国家土地政策在具体实行的过程中,因为没有专业人才的强力监督,地方大族进行了强烈的抵制。地方豪强根本不愿意交出自己的土地,大量的土地并没有被上交,大多数的平民根本就没有分到土地。派遣到地方政府的官僚也对此种情况视而不见。即使那些侥幸获得了土地的农民哪里,他们也是十分失望的,因为这块区区的土地并不属于他们自己,同时他们也要因为这块土地承担更多的赋税义务。
4.受到了来自官僚贵族阶层的巨大压力
王莽之所以而以取代刘家成为皇帝,是因为得到了来自朝野的封建士大夫阶层和大贵族的集团的拥护。篡汉自立之前,王莽大肆的给予这些士大夫和贵族官僚土地等特权,因而得到了他们的好感,这就使得王莽篡汉过程之中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严重的流血事件。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因为察举制度的实施,西汉中央朝廷的官僚贵族们逐渐和地方的大地主阶层合流,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他们在地方占据大量的土地,成为当地的郡望,在中央他们也位居要职,成为自己在中央的代言人。这一阶层是后世门阀制度的雏形。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皇权。
王莽因此得到皇位,自然也害怕他人重走他的路子。因此希望通过自己的土地制度改革,剥夺士大夫阶层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从而加强自己的中央皇权。这么做封建官僚士大夫怎们可以忍受。当年推举你上位是因为王莽维护了自己的特权,如今要拿走他们的特权,他们又怎么会同意,他们在朝堂之上大力的反对王莽的政策,并且通过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向王莽施加压力,在地方上他们唆使自己的家族势力极力的阻碍法令的实施推行。王莽面临着来自封建大官僚贵族强大的政治压力不得不宣布废止了土地法令。土改制度最终中途夭折。
5. 就王莽的个性而言分析“土改”失败的原因
王莽年轻时就因为“有善行,美德”而声名鹊外,同时他自幼研习儒家经典,本人也是一个出色的儒家学说理论大师。因此它具有一种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政治思维。王莽在篡汉自立的过程中使用各种手段,宣称自己是天命所归,用儒家理论反复论证自己的执政地位的合法性。
因此他托古改制,恢复井田。同时他迷信权力和政治手段,以为自己的皇权意志可以通过行政权力得到贯彻,然而这种理想主义的政治局面是在清代以前基本上没有成功的。王莽个人具有一定的眼界,后人评论他是一个目光短浅的政治管理家,但是却缺乏长远的谋划,这就是为什么他的土地法令准备尚不充分就仓促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