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子·田子方》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庄子前去拜见鲁哀公,鲁哀公对他说:“鲁国有很多儒士,却很少有人学习先生你的学说啊。”
庄子却回答:“鲁国很少儒士。”
哀公不解:“鲁国上下都穿儒服,怎么说少呢?”
庄子再答:“我听说,儒士戴圆形的帽子是指知天时,脚穿方形鞋是表示知地形,佩戴玉玦是说遇事能够决断。但真正掌握了这些道理的君子,不一定这样穿戴服饰;这样穿戴服饰,也不一定就掌握了这些道理。您必然不认为如此,那为什么不在鲁国下令:‘没有掌握这些道理却这样穿戴服饰的,死罪!’”
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推测出,在当时,儒士应当是有一套专门、特定的服饰规定。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服饰也代表着一个人的地位,在不同的场合人们需要穿戴不同的服饰。
那么古人夏天又穿什么样的衣服呢?
夏日葛衣“葛,小人得其美,以为羹;君子得其材以为絺綌,以为君子朝廷夏服。”早在我国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抽取老葛的纤维制成衣服,并且在周代已有“掌葛”一职,负责征收掌管葛麻类纺织原材料。随着丝、麻、裘在服饰领域的发展,葛逐渐成为平民所有。
葛布质地细薄,穿在身上轻薄飘逸。其中,粗布葛衣一般被称为“绤”,而细布葛衣则被称为“絺”。韩非子《五蠹》中有写“夏日葛衣”,在古代,葛衣因其凉爽轻薄成为常见的夏季服装。
在我国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葛衣”的身影。例如,李白在《黄葛篇》中就叙述了一位女子给自己丈夫采葛织布的故事。
洛溪边长满了黄葛,黄色的葛花绵绵密密地开着,烟雾下的蔓条好似有几百尺。一女子正在采葛,她要把它的纤维搓成葛线,制成葛布,做成暑衣,寄给自己远在日南郡戍守的丈夫。
只希望丈夫等天气转凉也不要将这件暑衣扔了,虽然不合时节,却是自己亲手缝制的,其中满含真情。
随着服饰布料的发展,到唐朝,葛衣一般多是平民夏天的穿着,因此获得官职也有“释葛”的说法。而诗人描写百姓在冬日还穿着葛衣的,其生活疾苦可见一斑。
丝绸纱衣除了葛衣,对于富人而言,丝绸纱衣也是夏天常穿的衣服。丝绸其实是纱的一种,广义上的纱还包括毛、麻等纤维纺成的织物。纱薄而疏,重量轻,透气性好,造型美观,早在周代就有了薄纱。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可以说是纱衣的典型代表,它出现在2200多年前的西汉,是迄今所见最早、最薄、最轻的实物衣服。
素纱禅衣,就是指用没有染色的纱制成的没有衬里的单衣,素纱也被叫做蝉翼纱,由此可见其轻薄。据说将这件素纱禅衣叠成十层盖在报纸上,依旧可见报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