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仍有孙子相伴,多少有些慰藉。但上天并没有放过这位年迈的老人。五年后,孙子也夭折了。包拯再一次经历了白发送黑发的痛彻心扉……在包拯去世的时候,包拯不忍心看当时年仅二十一岁的崔氏守寡,于是便劝她改嫁。但崔氏却说“生为包妇,死为包鬼”。包拯见崔氏态度如此坚决,再加上当时又有孙儿需要照料,于是便没有再强求。五年后,孙子也不幸死了,崔氏便没了继续留在包家的理由。崔氏的母亲前来探望,便对她说“夫死守子,子死何待”,强硬地要求她改嫁。崔氏也很是强硬,以死相逼,说“苟不如志,即以尸还包氏”。
见崔氏态度如此坚决,包家、崔家便再也没有提过让崔氏改嫁。崔氏的婆婆董氏还将她的事迹上报给了朝廷。崔氏也因此被赐封寿安县君,她也被知庐州事张田记载于《崔节妇传》。包家的媳妇可以说是个个贤惠。包家夫妇,无论是包拯和李氏、董氏,还是包繶夫妻,都是琴瑟和鸣、相敬如宾。仅凭这一点,包家就足够让他人羡慕。奈何包家子嗣单薄,不免让人有“亲者痛仇者快”之感。
花甲之年 得见幼子
虽然痛失爱子、幼孙,但包拯并未因此一蹶不振,而是将百姓看做了自己的子女,更加尽心竭力地为民办事。1058年,包拯六十岁。按照当时的习俗,六十大寿是要好好庆祝一番的,包家也不例外。寿宴当天,包府来了不少亲朋故旧。看着堂内众人,包拯不禁想起了自己英年早逝的儿子和早早夭折的孙子,心中很不是滋味。想想自己领袖清风一心为民,为何会落得后继无人的境地!
一念及此,他不禁感叹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听闻此语,堂内众人一时沉默,不知该如何安慰。此时,只见崔氏怀抱一个男孩儿来到堂上,对包拯说其实您还有一个儿子。众人全都看向崔氏怀里的男孩儿。这个孩子和包拯长得很像,但既然是包拯的孩子,他本人怎么会不知情呢?原来除了李氏、董氏,包拯还有过一个媵妾孙氏,是董氏的陪嫁丫鬟。这个孙氏笨手笨脚,常常做错事。再加上当时包拯刚刚痛失儿、孙女,内心苦闷,便将孙氏放归娘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