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上朝的正确方式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3-03-10 21:44:47

太和殿

说完大朝,再说常朝。

常朝起源于汉宣帝的五日一朝。两汉和西晋时期的常朝和大朝有点类似,只是少了奏乐和赐宴两个环节。进入唐宋时期后,常朝便有了进一步的细化。唐朝时,皇帝每天在紫宸殿召见群臣叫做常参,每逢朔日(初一)和望日(十五)召见群臣叫做入阁。宋朝时,侍从官每天到垂拱殿朝见皇帝叫做常参,百司朝官每隔五日到紫宸殿朝见皇帝叫做六参,在京朝官每逢朔日(初一)和望日(十五)到紫宸殿朝见皇帝分别叫做朔参、望参。

也就是说,唐朝以前的朝廷官员一般情况下是集体上朝的,宋朝时期的官员则是分批入朝的。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宋朝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有意架空和拆分官员的权力,扩大官僚的队伍,把官员细分为“寄禄官”和“差遣官”等种类,造成冗官的现象,使官员的数量成倍增加。“寄禄官”只挂名没实权,“差遣官”虽有实权却是兼职,以“包青天”包拯为例,包拯是以“权知开封府”的身份治理开封府的,而本应治理开封府的“开封府尹”另有其人,即寄禄官“开封府尹”只是挂名,差谴官“权知开封府”实行其权。

宋朝官员常朝的形式较之从前,已发生重大变化,进入明朝时期后,官员常朝的形式又一次发生了重大变化。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后,创立了御门听政的朝会制度,所谓御门听政,即皇帝不在殿中接受朝拜,讨论国政,而是在奉天门(太和门)接受朝拜,讨论国政。御门听政使朝会的地点从室内搬到了室外,也使皇帝和许多品级不高的大臣能够进行直接沟通,提高了行政效率。

清朝上朝的正确方式,(9)

太和门

在此之前,朝会受到宫殿空间有限的制约,能和皇帝直接进行沟通的大臣并不太多,宰相居百官之首,往往承担着传达皇帝旨意的使命,而宰相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行政班子,这就为宰相扩张自己的权力提供了机会。几千年来,相权和皇权相互博弈,相权强则皇权弱,皇权为削弱相权,一直进行着制度变革,从汉武帝创立内朝官开始,到汉光武帝架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决策权,把决策权集中到尚书台;再到魏文帝架空尚书省的决策权,把决策权集中到中书省;再到晋武帝创立门下省,分割中书省的决定权;再到隋唐以后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刑部),大量扩充宰相的数量,从整体上看,宰相的地位被逐渐降低,权力被逐渐削弱。朱元璋创立御门听政制度后,宰相更是可有可无,公元1380年,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直接管理六部,使实行了几千年的宰相制度从此消失,然而皇帝毕竟不能处理完所有政事,于是,具有宰相制度性质的内阁制度产生了。需要留意的是,内阁成员在形式上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不具备独立的政治人格。

朱元璋创立了御门听政制度,并坚持每天凌晨五点举行朝会,但他的子孙后代却未能像祖先那样吃苦,他们强化内阁的职能,又用宦官制衡内阁,以看似聪明的方式减轻了自己的工作量,故而,嘉靖和万历虽然二十多年不举行朝会,朝廷依然能正常运转,这一方面体现了皇权已经足够强大,另一方面也给内阁和宦官扩张权力提供了机会,因此,明朝的宦官专权屡见不鲜,党派斗争亦十分激烈。嘉靖时期的内阁首辅严嵩,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皆是党派斗争的胜利者。万历死后,东林党靠支持明光宗、明熹宗父子登上皇位执掌大权,进而排挤其他党派,其他党派不甘心失败,又联合宦官魏忠贤对付东林党,这便形成了阉党。从此以后,阉党和东林党的斗争与明朝灭亡相始终,其后,两党的斗争又与南明灭亡相始终。

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后,清朝皇帝吸收明朝皇帝懒政导致国家灭亡的教训,对御门听政尤为重视。清朝御门听政与明朝御门听政有所区别的地方在于,明朝举行御门听政的地点是在奉天门(太和门),清朝举行御门听政的地点是在乾清门。清朝御门听政在春夏两季开始于卯正(凌晨六点),在秋冬两季开始于辰初(早晨七点),公元1682年,康熙改春夏两季开始于辰初(早晨七点),秋冬两季开始于辰正(早晨八点)。明朝御门听政的时间则是无论春夏秋冬,都是在凌晨五点开始。

清朝上朝的正确方式,(10)

乾清门

康熙对御门听政时间的推迟,看上去比明朝人性化多了,官员可以睡会儿懒觉了,然而,康熙是个工作狂,他和朱元璋一样每天坚持御门听政,无论春夏秋冬。康熙就住在乾清宫,离乾清门只有咫尺之遥,而大臣则要从宫外赶来,并且还要穿过前门、天安门、太和门、午门方能到达乾清门,乾清门和前门直线距离约2.2公里,这就相当于你从家里坐公交来到了产业园区门口,而产业园区门口距离你的公司还有2.2公里,你还只能步行到公司,并且每天都要如此。看到这儿,你一定会感到腿酸,古人和我们一样,他们照样腿酸,因此有些官员为此叫苦不迭,请求五日或者二三日一朝,康熙对这个提议痛快否决了,说道:“政治务在精勤,始终不宜有间。”

雍正和乾隆父子继承了康熙的勤政精神,亦坚持御门听政。不过,雍正和乾隆除在故宫内的乾清门听政外,也会在圆明园内的勤政殿听政。正是在康熙、雍正、乾隆的励精图治下,清朝走向了全盛。乾隆之后,清朝皇帝听政的地点或在乾清门,或在勤政殿,但都没有出现过明朝嘉靖和万历那种几十年不上朝的情况。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后,清朝皇帝不再掌握实权,御门听政便不再举行,朝会改在养心殿由清朝皇帝和慈禧太后共同主持。

总之,朝会分大朝和常朝两种形式,大朝无论任何朝代,都是在宫殿内举行,大朝更多地具有礼仪功能,很少有政治功能,进入清朝后,大朝完全丧失了政治功能;常朝在明清之前都是在宫殿内举行的,明清时期则是混用御门听政和御殿听政两种方式。大臣在朝会时从坐到站,再到跪,标志着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地位越来越高。大臣待遇的降低伴随着宰相权力的削弱,当所有大臣都向皇帝跪下时,皇权也就彻底打败了相权。

电视剧里任何朝代都采用御殿听政的形式,显然是不对的。回到开篇的那几个朝会场面,乾隆若在圆明园的勤政殿举行朝会,《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场面是比较接近历史的,若在乾清门举行朝会,《甄嬛传》中的场面是比较接近历史的(下图)。

清朝上朝的正确方式,(11)

《康熙王朝》和《传奇皇帝朱元璋》中的朝会场面是完全违背历史的,因为康熙和朱元璋没有御殿听政的习惯,朱元璋更不可能给大臣赐座。

《贞观长歌》中的朝会场面只有一半接近历史,因此唐朝大臣是坐着上朝的。

《水浒传》和《汉武大帝》中的朝会场面都比较接近历史的,《汉武大帝》还展现了一个历史细节,那就是古人的坐不同于现代人的坐,他们是席地而坐的。

写了这么多,真心希望国产影视剧的导演和编剧们能有匠人精神,在拍宫廷朝会的时候多下点功夫,严谨点儿,考究点儿,争取还原历史,而不是动不动就御殿听政,毕竟,朝会不是上班打卡,皇帝和大臣讨论的事情涉及天下百姓的生活,一点都不能儿戏。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