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守城将军李景隆面对北军围攻,临阵倒戈,打开城门,燕王朱棣在众将簇拥下,昂首挺胸地进入南京城。
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终于以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败而告终,燕王朱棣笑到了最后。
从此,这场叔侄大战尘埃落定,一个新时代到来了。
朱棣胜利之后,他是如何对待失败者的,建文帝和他的妻儿、母亲,兄弟姐妹,他们的命运如何?这一切还要从朱棣进城开始说起。
朱棣昂首挺胸进城的时候,感慨万千,脸上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几分后怕和担忧。
老头子朱元璋当初不按照才能和资历,而是按照长幼选择接班人,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哥哥朱标9岁时,父皇就将他定位接班人,13岁正式定为皇太子,潜心培养,而且为其组成了以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冯胜为代表的豪华阵容来辅佐。
可是天不作美,皇储朱标没有做皇帝的命,37岁就命丧黄泉。
而老二朱樉、老三朱棡也在之后几年内福薄命短,纷纷撒手人寰。
按照论资排辈也好,战功累积也罢,应该轮到他朱棣接班了吧。无论是从兄弟们的长幼顺序,还是资历、才干和名望,他自忖大明王朝的接班人,应该非他莫属。
当时满朝文武也都看好自己,是名副其实的众望所归。可是偏心的老爸偏偏将自己排除在外,让自己的孙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接班,试问,换作谁能承受这种打击?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个侄子白捡了个便宜,当了皇帝后却并不知足,在即位三个月后,就向叔叔们开刀,开始了削藩行动,几位藩王先后被废的被废,自*的自*。
唇亡齿寒,他惶恐万分,尽量保持低调,甚至想到了用称病和装疯卖傻的方式躲避锋芒,来保全自己。
但是这一切努力无济于事,该来的还是要来。侄子朱允允炆调兵遣将,打算对自己发动致命一击。
他先是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在距离北京只有100多公里的开平,以此削弱他的实力。
不仅如此,侄子建文帝还诏把自己管辖的军队调走,来了个釜底抽薪。
侄子将刀子架在脖子上,自己无路可退,不得不自卫反击,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跟皇帝侄子叫板。
当初起兵时,燕军只占据北平一个角落,势单力薄,岌岌可危。反观朝廷,则在天时地利与人和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势头何其凶猛,自己差一点成为阶下囚、刀下鬼。
经过三年苦战,他终于扭转战局,反败为胜,现在想想,这一切真的是来之不易。通过这场恶战,他明白一个道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政治不相信眼泪,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犯罪。
因此,他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不能让敌对势力咸鱼翻身。
想到此,他心中产生一个坚定的念头:
除恶务尽,斩草除根。
让我亲自结束这“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循环吧,人死了,当然也就永远也不会跳出来报仇了,一场不动声色的报复开始了。
朱棣大军进入南京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就人间蒸发了。
有人说,朱允炆在朱棣得知将领倒戈要打开城门的消息后,一把火烧掉了寝宫,他自己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有人说,放火之后,狡猾的朱允炆穿上了和尚的衣服趁乱逃走,从此隐居在湄江的观音崖一带潜伏下来,诚心向佛,度过余生,那里还有个藏君洞,据说那就是朱允炆晚年生活的地方。
甚至有人说,朱允炆摄于朱棣刚威,吓得飘洋过海,跑到了东南亚的一个小岛上。
当然还有人说,是朱棣让人将朱允炆*死,然后焚尸灭迹。
按照明朝官宣,朱允炆是悔恨难当,“自绝于”大明的江山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