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三年大旱,民国十八年旱灾几年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3-04-19 12:53:52

看电视剧《白鹿原》里演的民国十八年(1929年)大旱,查了些资料和记忆中老人讲的一些事情,写下来。
关中本地灾荒年都叫“遭年馑”。1929年的大灾年是解放前几十年最严重的一次,陕西全省遭灾,全省1300多万人,遭灾1000余万,死亡300余万。1929年年大旱死亡300万人和1862年同治回乱死亡700余万是陕西近百年中人口两次大减少的原因。致使许多村庄都消失了。同治回乱把陕西地面老建筑破坏一空,渭北一代损失惨重,很多地方几十里不见村子。原来实力强大的秦商,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没落的。同治回乱时陕西人口1400万左右,死亡700万。而这人口损失主要都在关中,更准确点是渭北各县,同州(大荔县)、三原、泾阳都地几乎十不存一。陕西解放时候才1100余万人口,都没有恢复到1929年的时候,1929年也没有恢复到1862年的人口规模。
白鹿原中写到白鹿村人口超不过1000人,应当就是对这个事情的隐喻和集体无意识的反映。不管是同治回乱还是民国十八年大旱,白鹿原相对来说稍微好点。同治回乱,蓝田县志上记载蓝田境内死了几千人。我们家就是那次从前卫镇上搬走的。具体事情已经不大清楚,查县志和据老人传说,应当我们家族估计损失不小,因为白鹿原上回乱主要战场就在前卫镇上,把大梁村烧完了,后边村名都变成大亮村了。
而民国十八年大旱的事情就清楚的多了,白鹿原上土质因为是塿土,(塿土,是具有≥50cm厚的人为土粪堆垫层的人为影响下形成的土壤。“塿”的意思即土壤象楼房一样,是人堆垫形成的两层,上层为土粪堆垫层,下面是原来的黄土。这个土粪堆垫层是因为长期施用大量土杂肥形成的;土粪堆垫层中有砖瓦、陶瓷碎片、煤渣、兽骨等人为侵入体,但因为是土粪而且是逐渐堆垫与种植交替进行,故该层的有机质含量和速效养分含量并不象菜园土的那样高。塿土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区,那里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施用土杂肥的习惯。)也就是说白鹿原由于人为开垦的时间太过久远,地上的土半米多厚全部是粪肥等人为改造的结果了。这种塿土好处是见苗成一半,耐旱。大旱肯定是歉收了,但多少还收了点,不像有些地方颗粒无收。白鹿原上人口稠密,比起现在关中平原很多水浇地农村人口都稠密,就是相对来说那两次人口减少稍微轻点。
我查看过过去我家一些资料:解放前当时我家人13口,地38亩(老尺子),解放后丈量实际42亩,人均3.23亩地,我们村人均2.8亩地。牲口46年一头牛,46年4月间买牛一头,46年6月间原来那头牛病死了,此后直至解放只有牛一头。农具主要有犁、耱、耙、推车、锄和锨等。房屋,大房三间,厦房六间。家中经济来源靠农业收入。我家解放前农业生产状况在我村属于中等水平。耕作情况是42亩地,种小麦25亩左右,夏杂粮16亩左右(主要为豌豆),种晚秋(主要是玉米)15亩左右,种棉花1亩。夏季一般可收小麦12-13石(约5000斤),收夏杂粮5石左右(约2000斤)。晚秋作物经常收不上,若遇风调雨顺可收玉米谷子豆类5石(约2000斤)。全年总收入为22-23石粮食(约9000斤左右)。每年支出情况是:给国民党政府缴纳银子麦3石2斗(按前卫斗征收,每都约44斤,共计1400斤);给保长缴纳月份麦和苛捐杂税至少要用去2石5斗麦(约1000斤);种子需2石3斗(麦种1石,豌豆种1石,玉米、豆类种3斗,共计约900斤);牲口饲料1石2斗(约500斤);两个学生上学每年至少需花麦子5斗(约200斤)。这样每年的固定开支将近10石粮食(约4000斤),除去这些开支外,只剩下13石左右的粮食(约5000斤)为全家全年的生活费用,这些粮食仅约维持一家人的口粮,因此在一般年成的情况下,经常不吃盐,不点灯,冬季不吃馍。若遇逢年,情况稍好,可以吃些盐,经常有馍吃。若遇荒年,连口粮保证不了,就要借着吃,经常断粮,若遇意外事件,就要负债。
这些大概就是民国白鹿原一般农民的生活状况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