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灭亡的耻辱,东晋灭亡事件简介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3-04-21 13:53:09

东晋开国君主司马睿画像

但问题是,由于司马睿并没有太大的势力,所以在东晋帝国建立后司马睿许诺与王氏共治天下,一时间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奇特政治景象。这种情况在古代封建王朝中非常少见,更为罕见的是司马睿竟然是自愿与王氏共分天下,这就为后俩的权力失衡埋下了重要的伏笔。《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的独特政治格局解读》一文中也曾经提到:

"'王与马共天下',不是指裂土分封关系,而是指在权力分配和尊卑名分上与一般君臣不同的关系。王与马的这种名器相予、御床与共的关系,发生在东晋创业、元帝壮年继嗣之时,不是末世权宠礼遇非凡。也不是阿衡(伊尹)幼主僭越名分一类不正常的情况。"

琅琊王氏的功绩是值得肯定的,毕竟在王氏的辅佐下,东晋帝国才能渡过脆弱的幼稚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氏在东晋内部的势力愈发强大,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凌驾于皇帝之上。王氏兄弟二人将东晋的内政和军事牢牢掌握在手中,成为东晋帝国的实际控制者。而司马睿则更像是一面旗帜,证明这个封建帝国还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皇帝坐在龙椅之上。

东晋灭亡的耻辱,东晋灭亡事件简介(5)

东晋初期权臣王导画像

在笔者看来,东晋灭亡的原因之一便是朝廷的控制权一直被四大家族所垄断。这四大家族的目的都很明确,那就是彻底控制朝廷和皇帝。由于科举制在当时并没有出现,朝廷想要征辟官员就必须依赖这些世家大族对朝廷进行举荐,这也就导致东晋行政系统中出现了严重的结党营私现象。在东晋初期,朝廷内外的官员有七成以上都是王氏家族的门生故吏,足可见当时王氏的势力膨胀到了何等地步。

但是这一局面仅仅维持了不长时间就被打破,起因便是王敦之乱。王敦之乱发生后,陈郡谢氏、颍川庾氏、龙亢桓氏三大家族快速崛起,逐渐接触到晋廷的核心,东晋便形成了被四大家族把持的局面。这四大家族并无心北伐,不断进行着权力斗争,使东晋陷入了严重的内耗当中,如此东晋又怎能不亡国?

东晋灭亡的耻辱,东晋灭亡事件简介(6)

东晋初期权臣王敦画像

帝国内部矛盾激化,爆发了孙恩起义

公元383年,前秦君主苻坚举全国之力南征东晋,本想在淝水之战中一战定乾坤,但却因种种原因将这场"必胜"的战争硬生生输掉了。淝水之战的胜利无疑使东晋从濒危亡国的关头又重新走了回来,但却并没有因此淝水之战的胜利而使国祚得以绵延。

淝水之战结束后,东晋尚且没有从战争的后遗症中走出来,内部就发生了大规模农民起义,也就是孙恩、卢循起义。

东晋灭亡的耻辱,东晋灭亡事件简介(7)

前秦君主苻坚雕像

公元398年,东晋宗室成员司马元显为了补充军中残缺不全的兵员建制,于是征发了大量的官奴婢。五斗米教借此机会掀起了反晋旗帜,一时间得到了帝国各地的普遍响应,起义的浪潮很快就席卷了帝国全境。司马元显这一政策不但损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还引起了官奴婢的普遍不满,这才会导致此次起义运动规模如此之大。

晋廷得知起义消息后连忙派遣北府兵奔赴各地镇压,但却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而帝国内部却日益混乱起来。桓玄借助这一混乱的局面,加上晋廷无暇关注他,于是突然起兵发难攻向东晋京都建康。此时晋廷所掌控的最具战斗力的北府兵主力依然在各地平叛,并没有执行卫戍京都的任务,所以建康城就这样轻轻松松被桓玄所攻破,而桓玄也自然成为东晋的实际控制者。《晋书·桓玄传》中曾经记载:

"玄至新亭,元显自溃。玄入京师,矫诏曰:"义旗云集,罪在元显。太傅已别有教,其解严息甲,以副义心。"又矫诏加己总百揆,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州刺史,又加假黄钺、羽葆鼓吹、班剑二十人,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甲杖二百人上殿。"

东晋灭亡的耻辱,东晋灭亡事件简介(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