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明朝在崇祯皇帝自缢之际,便画上了历史的句号,这是大明王朝的至暗时刻。
然而实际上,在距离这一事件的195年前,即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明曾面临过一次濒临覆灭的危机,当时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竟然落入敌方之手。
明王朝的命运得以幸存并延续,还得感谢一个人,他就是被后世誉为“明朝第一忠臣”的于谦。
一个千古笑话“报!二十万大军……全…全军覆没!皇上……被俘了!”
紫禁城内的满朝文武听到战报后,许多人当场崩溃。有的人神情呆滞,他们甚至还没反应过来;有的人吓到腿软,瘫坐在地上;有的人则失声痛哭,毕竟在出征的队伍里,有他们的挚友。
但眼下最棘手的问题是——大明王朝,将何去何从呢?
大约在一个月前,明廷决定向北境的蒙古部落瓦剌发起进攻。
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明英宗朱祁镇选择御驾亲征。尽管不少大臣都劝谏英宗万不可冒险,奈何英宗年轻气盛,好大喜功,执意要随军出征。
而要说起那王振,则是大明王朝历史上第一位专权的宦官。
北伐瓦剌时,在未完成水源勘查的情况下,他居然就下令挖掘壕沟并筑起防御工事,结果陷入了瓦剌“围而不打”的战术,明军整整渴了三天。
接着,他又上了瓦剌假意议和的当,最后掉进对方布下的埋伏。
明军在这场“土木堡之战”中被打得节节败退,直至覆没,王振被护卫将军以“诛*反贼”之名处死,而大明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也在混乱中被俘虏。
唯有两袖清风就在京城那些大臣们惊慌失措、乱作一团的时候,一个高大的身影坚定地站了出来。
“吾辈当坚守阵地,誓死捍卫京师,决不南渡,免重蹈宋覆辙之悲剧。”
说话的人,是兵部左侍郎于谦。
于谦,浙江杭州人,从小就仰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还将其画像置于屋内。
文天祥的崇高品质深刻影响着于谦。在踏上仕途后,于谦始终将其作为楷模与榜样,力求发扬其一身正气的精神,就连他写的诗歌都与《过零丁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担任河南和山西巡抚期间,于谦走遍了自己管辖的地区,深入了解民情,亲自考察各种亟待推行或改革的事务,并多次上书汇报。这种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得到了百姓的高度认可。
最能体现于谦品质的,是那则有名的成语“两袖清风”。
在“三杨”贤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相继离世之后,宦官王振掌权。王振不仅愚蠢,而且品行不端。
比如,在北伐瓦剌的过程中,他竟然打算带着英宗和20万明军回到自己的故乡,意欲在乡亲父老面前炫耀一番。
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在途中突然又改变了主意,原因是担心军队会踩坏他在家乡的田产。
因此,像王振这种充满虚荣心且目光短浅的小人,就会极度排斥于谦这样的正直人士,除非对方主动向其送礼示好。
事实上,也确实有人曾向于谦提议,说:“如今朝堂之上,乃王振主宰。众人纷纷献上金银珍宝,以求与其交好。于大人,你此次回京述职,何不携带一些特产献于王振,赠些人情?”
于谦听后,甩了甩袖子,笑着说:“我惟有双袖清风,故赠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