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顺元年是哪个朝代的,明代天顺年是哪一年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3-04-22 08:07:29

于谦此时并未想到,袖子里的这两股清风,竟差点使自己丧命。

宦官王振后来见于谦未向自己献礼,果然心生恶意,遂暗地指使手下,借故弹劾于谦,导致其被判以死刑。

此事轰动一时,幸得河南与山西两地的百姓闻讯后纷纷出面为其求情,于谦方得获释。尽管如此,他仍被降职,并关押于山西。

随后,山西与河南的民众及官员再度上书请愿,于谦才终于恢复巡抚之职。直至其父母离世,他才离开山西,返回杭州料理丧事。

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一切,为了大明

在大明王朝危难之际,于谦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这固然值得敬佩,但当时依然有人对他提出质疑和反对。这些人主张南迁,他们借南迁之名,实则意欲逃避困境。

于谦凭借着他强大的气场,义正词严地大声对他们斥责,并告诉他们,南迁将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天顺元年是哪个朝代的,明代天顺年是哪一年(5)

这一招相当奏效,最终使得明廷的大臣们达成了共识,坚定了“主战”的信念。事实上,于谦的这种气场与“大嗓门”,曾在以前的一段往事中,得到过上一任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赏识。

那时,汉王朱高煦举兵谋叛,朱瞻基亲自出征,特地带上了当时仅为御史的于谦。原因无他,只是为了在朱高煦投降之后,让于谦声讨其罪行。

于谦言辞严正,威风凛然,使得朱高煦瞠目无言,趴在地上战栗不已。史料中便有“伏地战栗”的记载,生动描绘了当时的场景。

如今回想起来,这段往事似乎也预示着于谦在面临国家危机时,将会成为捍卫大明江山的一面旗帜。

英宗皇帝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在关键时刻选择信任于谦,任命他为兵部尚书,算是将守卫京师的重任交给了他。于谦亦不负所托,北京城在经过调兵运粮的精准调度之后,一下子集结了20万兵马。

然而,眼下仍有一个难题亟待解决——英宗皇帝仍身陷瓦剌之手。

这意味着瓦剌人大可凭借对英宗的挟持,逼迫明军打开北京的城门,那么于谦等人的一切付出皆将功亏一篑。

天顺元年是哪个朝代的,明代天顺年是哪一年(6)

于谦当然不会不明白这一点,在他的请求下,孙太后同意改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以安军心。

于谦此举,表面看来符合情理,但其实在以前那个君权至上的时代,拥立朱祁钰无疑需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或者说将来可能为此而“背锅”。

但是,站在国家存亡的重大关头,对大明忠心耿耿的于谦,已然无暇顾及个人利益的得失了。

誓死保卫北京

在战前会议上,作为统帅的于谦,与众将共商克敌之策。

石亨将军提出了一种看似稳妥的防御战术,主张依靠北京城高大的城墙,顽强死守,与瓦剌打消耗战。只要对方无法攻破城池,便可耗尽其粮草与战意,使瓦剌无可奈何而去。

在场的诸位武将听了石亨的观点,觉得暂无他法,纷纷表示赞同,唯独于谦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以当前之战局,严防死守并非上策。

于谦说:“土木之战,瓦剌尽灭我大明二十万雄师。眼下,正是他们乘胜追击之良机,倘若明军未敢出城迎战,瓦剌军将斗志昂扬,战力更得以充分展现,届时我明军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境,穷途末路也。”

天顺元年是哪个朝代的,明代天顺年是哪一年(7)

于谦继而言道:“今已召集逾二十万士卒,然皆新兵矣,未曾历战沙场,经验尚浅。自土木之败后,众士心境更为脆弱。当下虽皆抱有保家卫国之志,然至临战之际,士气稳定与否,难以预料。故,唯有出城迎敌,唤起将士奋力一搏之勇,方可成功护卫京师。”

武将们一听于谦此等文人都敢出城决战,顿觉此时若再有人畏缩,实在是太过丢脸,于是纷纷表示愿意出城决战。

如此一来,作战思想得到统一,为接下来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接着,于谦开始部署具体职责,他将京城的九个门划分为九个作战区域,每个门分配一位主将。在说明完八个门的布防安排之后,还剩下正对瓦剌大营的德胜门。

众人纷纷猜测,这个重任将由经验丰富的石亨将军担当。然而,于谦宣布的结果却令在场的所有人惊讶。

“德胜门,由我于谦亲自守卫!”

大家没想到,于谦一介文人,不仅要亲自出战,还要去守卫最危险且最重要的德胜门。此乃何等的勇气!

大家还未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于谦已开始发布军令。

天顺元年是哪个朝代的,明代天顺年是哪一年(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