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东汉灭亡的十大原因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3-04-22 18:13:01

汉代经学教育

察举制的制定初衷是好的,但是在推行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问题。由于察举制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也就使得选择的主观性很强,难以做到公平。到了东汉时期,地方和豪强地主和地方的官员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密切的关系网。郡县官员在推举人才的时候往往都会推举高门子弟,这样就让豪强地主垄断了仕途,普通百姓失去了晋升上流社会的机会。东汉时期的太学生就写下了这样一句诗来讽刺豪门垄断仕途的现象:“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策良将怯如鸡。”

东汉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东汉灭亡的十大原因(5)

除了人才选拔制度之外,东汉的教育也逐渐被豪强垄断。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经学由此兴盛起来。学习经学,成为了士人入世的一个重要的通道。传授经学的博士授业范围很广,上到太学,下到地方州郡,门生遍布天下。通过这种门生,也就形成了经学世家。在东汉中后期,出现了大量的累世公卿,他们即是地方的大地主,也是士大夫的领袖,人们将之称为门阀大族。

从春秋战国到秦朝,传统氏族血缘体制瓦解,过去的宗法贵族走向了衰落,这是中国社会阶层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变动。西汉初期的“布衣将相之局”也就是这次变动的结果。但是,西汉到东汉之间,新兴的地主阶级又逐渐形成了新贵族,后来人们将之称为士族。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的600年间,可以说都是中国的士族时代。从“布衣将相之局”到“累世公卿”,证明了汉代的阶级已经从流动转为固化。

三,清流和浊流的斗争:世家大族演变为了地方分裂势力

东汉中后期的局势,宦官和外戚操控着中央的大权,世家大族垄断地方的仕途。世家大族想进入中央,宦官和外戚的势力也会涉及地方,双方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在安帝时期,东汉的朝廷就分化为了“清流”派和“浊流”派。清流派主要是士大夫和太学生,他们多是世家大族、累世公卿。“浊流”派也就是宦官和外戚集团。

东汉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东汉灭亡的十大原因(6)

“清流”和“浊流”的斗争一直贯穿了整个东汉后期。最终的结果是,出现了两次“党锢之祸”,“清流”遭到了镇压。党锢之祸的发生,标志着地方势力争夺中央权力的失败,导致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剧。虽然世家大族他们垄断性不利益社会流动,但是他们自身具有一定很高的文化素质,涌现了许多的治国之才。党锢之祸后,东汉政府内部已经难以获得士人的支持,朝廷出现了无人可用的情况。

东汉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东汉灭亡的十大原因(7)

184年,黄巾之乱爆发,东汉政府被迫解除了党锢。但是此举并未挽救东汉王朝,相反,地方的豪强势力纷纷逐渐自己的武装,割据以自保。于是,黄巾之乱过后,东汉全国上下已经出现大大小小的数十个武装军阀,他们相互混战,一直到三国的形成。三国两晋,也就是门阀士族掌权的时代,例如东吴主要是在朱、张、顾、陆四大家族的支持下建立的政权,蜀汉主要是巴蜀士族和刘备集团共同建立的政权,东晋主要是在王、谢、桓、庾等家族支持下建立。

结语

任何国家,任何王朝,阶级固化问题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给下层百姓创造相对公平的机会是统治者需要考虑的问题。魏晋南北朝之后,东汉灭亡的教训被历朝历代所吸取:如在土地问题上,均田制从北魏开始推行,庄园经济和大土地所有制也就逐渐消失;在政治方面,科举制取代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机遇。不过在传统社会,阶级的流动性始终是十分有限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和机遇问题,最终灭亡于农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东汉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东汉灭亡的十大原因(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