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魏晋南北朝的制度实际是在东汉制度上的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的特点是门阀政治社会。东汉以来的士族豪强发展为一个强大的门阀势力,可以跟皇权相抗衡,所以他们和皇权之间的又联合又斗争构成这一段历史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这个时期中枢发展变化的主要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谓中枢制度的变化就是在东汉基础上发生变化,但其中有一个新出现的机构即中书省。
上图是关于隋唐的三省六部,这时出现一个中书省,中书省是曹魏的时候出现的,中书省跟汉武帝时候的中尚书的中书没有关系。曹操明为汉臣,实为汉贼,他有篡权之心,按翦伯赞先生讲他是把皇袍当成内衣穿,他在汉献帝的时候一直担任司空、丞相,到他死的时候也没有称帝,但实际上皇帝的诏令、国家的决策都由他来决定。那么谁来帮他决策?是他的下属机构,原来在他称魏王、魏公以后设立一个秘书监,秘书监有专门起草诏书的官吏,起草诏书以后再送到汉献帝那里变成汉献帝的诏令。曹丕篡夺汉朝建立魏国,在秘书省的基础上成立中书省,这就是中书省的来源。这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尚书省以外又有中书省,还有由原来内朝发展起来的门下省,就变成三省鼎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度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但是基本分工是有的,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文书、诏令。最初由门阀大族担任中书省的长官,中书省的长官叫中书监、中书令,当了中书令以后,权力非常显赫。西晋的荀勖,在西晋一朝连续当了26年的中书监,后来升为尚书令,当时按说中书监升尚书令是升官,很多人跑去祝贺他,他很不高兴,因为他失去中书监的位置心里正闷闷不乐,他说“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邪!”中书监的位置有风凰池之称。什么叫风凰池?就是说进中书监以后飞起来就是一只凤凰,他说你们把我风凰池都夺掉了,还来笑话我,来讽刺我,来看笑话呢!说明当时非常重视中书监的职位,这个职位开始有了掌握机密的说法,汉代的时候没有掌握机密这样的说法,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凡是参与决策的一般都有参与机密这样的说法,中书监是参与机密的,这说明它是一个决策机构。
门下省职权当时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侍奉皇帝,给皇帝出谋划策,另外一方面评审尚书事,对尚书事审阅提出意见。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权力这时发展起来,就是可以驳回诏令。中书省替皇帝起草诏令以后,他认为不好、不合适的可以驳回,让中书省重拟诏令。实际上中书省的诏令是已经经过皇帝的同意以后才发到门下省,但是门下省可以把诏令驳回。这时门阀势力非常大,可以跟皇帝抗衡,所以门下省的权力就发展起来。
东晋简文帝快死的时候,他叫中书起草一个诏书,让大司马桓温摄政,当时门下省的长官王坦之拿着这个诏令到皇帝病床跟前,当着皇帝的面把它撕了。王坦之说天下是“宣、元之天下”,宣就是宣帝司马懿,元就是东晋的第一个皇帝元帝司马睿,陛下不能专之。皇帝没有办法就让王坦之重新把诏书改动。因为桓温是东晋权臣,他有觊觎朝政之心,但是政治集团势力斗争很激烈,互相平衡,王氏不满桓氏要夺权,他要制裁一下桓氏,所以就采取驳回诏书的方法。这个例子体现当时门下省在决策当中的权力有所上升。
在魏晋南北朝以后,起草诏书、审核诏书是由中书省和门下省来掌管,尚书省跟起草诏书、审核诏书没关系,而且它是在宫外,其他两个省是在宫内,宫内接近皇帝,更容易受皇帝信任,所以这个时候尚书的权力有一个缓慢渐变的过程。
尚书台原来是权力最高的机构,这时虽然发生变化,但是尚书的地位还是非常高,并没有一下子因为离皇帝远了,就不是宰相,名义上还是宰相,而且也不能认为所有的尚书台完全被剥夺执政的权力,实际上还有参与决策的权力,因为还是收纳全国章奏的地方,在收纳章奏呈送皇帝章奏的时候都要提出处理意见的,还是保留一部分参与决策的权力。三省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地位高高低低,起起伏伏,但是这个决策机构没有超出三省之外。
当然,在这个时期,由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强大,而且逐渐迁入内地,有些民族在内地建立政权,一直到北魏、五胡十六国,他们在内地建立政权以后,所施行的政策往往带有本民族的一些特点,但是不久也都汉化,也都以三省作为统治核心,所以三省制在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不可逆转的。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发展,可以说隋唐确立了三省制,但是它是有发展过程的。
隋唐三省制包括中书、尚书、门下,是参与决策机构,实际上当时隋朝规定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中书令、尚书令(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当过尚书令,唐代就不再设尚书令,叫尚书仆射)、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三省长官同为宰相,每天上午在政事堂对国家大事进行讨论,当然讨论的时候是要从皇帝那里取得旨意,取得讨论的题目,然后来讨论,讨论完了以后下午回各省办公,把会精神、会议决定由中书省起草诏书,交门下省审核,门下省通过了,就可以作为正式的诏书发布。当然中书省在起草诏书的时候要经过皇帝的认可,皇帝要认可,就在上面批一个敕,然后交给门下省。门下省审核,如果认为不合格,就打回中书省,再重新起草,起草完了按照程序再交给门下省,门下省最后没有意见,就发给尚书省。尚书省也有驳回的权力,如果合适,就制定施行诏令的措施、办法,发布到有关部门有关地方去实行。
三省制应该说是从三公制以来,发展到隋唐时候最科学、最系统的一个政治制度。三省组成一个有机联合体,三省之间不仅有联系、互相合作,还互相监督、互相制衡,分中有合,合中有分。三省具有较高的行政能力,而且三省制较好地处理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也要得益于当时有好的君主,三省制度再好,如果当时的君主不好也不行,而当时出了一个唐太宗。
汉、唐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座高峰。唐代在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时候,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一系列成就。唐太宗非常坚持三省制,使得中国古代宰辅制度到唐代发展到一个最好的时期。唐代以后政治制度虽然继续变化,但是随着专制统治的加强,宰辅制度在以后历代经常受到践踏。比如说到了明代,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来不得不以内阁大学士来代替丞相,但是内阁大学士开始的时候只是皇帝的秘书,内阁实际上只是皇帝的秘书处。到了清代,开始的时候沿用明代的内阁,到雍正的时候又建立军机处,军机处也是皇帝秘书的身份,虽然号称宰相,但是由于在皇帝直接控制下,权力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