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画像
商鞅(约前390年一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他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
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被车裂而死。
其在秦国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都变了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要在秦国只留下三种人:
一是军人;
二是农民;
三是君王。
留下军人:是指商鞅实行的军爵制。他收回贵族所有的爵位,取消特权,重新分配。只要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无论贫贱都可以获得爵位、改变阶级,成为贵族。它将整个社会组织高度的军事化,将秦国变成了一台战争机器。
留下农民:商鞅认为,治国之要,就是让民众“归心于农”,然后将农民生产的粮食输送到秦国的战争机器中去。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商鞅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动,虽然有土地,但农民不得擅自离开土地,这样每一个农民都被标准化了,他们活着的意义就是生产粮食。
因此秦国只鼓励自己的国民从事两种职业,一是农民,二是军人。前者富国,后者强兵。而国家的奖惩便紧紧围绕着种粮多少和*敌多少而展开。
所谓的留下君王,指商鞅要加强中央集权制。
在地方上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各县由中央直接管辖,官员由中央统一指派。这种郡县制度,彻底破坏了商周以来的封建制度。
分封制时,地方上的诸侯心里想的是,这些地方上的税收本来就是我的,还得跟老大分,心里不舒服。
而郡县制时,地方上的官员心里想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就是个打工的,主公给我工资养着我,我可得好好表现。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社会力量能更好地集中起来办大事。君王可以指哪打哪,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封建制那种尾大不掉的情况。
国家采用中央集权制,政令直达每一个人。这样的战争机器产生了强大的力量,将各国一一摧毁。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这套原本高效的制度却只维持了 15 年就彻底瓦解了。
强大的秦国为什么能够应付六国的正规军,却无法抗衡起义者的杂牌军呢?答案是:要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第一步,用军队进行武力征服。
第二步,用文官进行政治征服,建立统一的制度。
秦国就是典型的完成了军事征服,却无法完成政治征服。
在军事征服的过程中,获胜者往往是那些能调动一切财政资源为战争服务的一方。
而在政治征服时,却又要调动主要资源服务于政治与民生,建立制度,发展经济,使人们在新的框架下安居乐业,不再想着回到过去的制度。这种转变在短时间内其实是很难完成的。
于 “武” 来说,大量的军队仍然存在于四方,他们的利益不容忽视,如果迅速把财政倾向从他们身上移开,会造成军队的不稳定。而如果想继续让军队掌握过多的资源,又无法建立起后续的政治结构。
于是历史上依靠军队打下来的帝国,很多又在军人的纷争或者财政的危机中分崩离析。
于“文”来说,为了推行中央集权制,秦始皇需要在短短的几年内,向六国故地派遣大量的行政管理人员担任郡县的长官。
由于秦国是中国的首个大一统政权,当时不可能有这么多的人才储备,不合格的官吏必定会在各地造成混乱,即便是合格的官吏,也会因为分封制深入人心而受到各地的抵制。
就这样,一面为了制衡武将与军队,抵制当时深入人心的分封制;一面为了强行推行郡县的文官制度,秦始皇不得不保持高压态势。
统一后,多年的战争本就造成社会上民生凋敝,而为了保持这种高压态势,更是迫使皇帝不得不从民间继续攫取大量的财政收入来保持统治阶层的中心,从而财政上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难以逃脱出来。
最终这个庞大的帝国死于自己的制度之中,中国人第一次尝到了中央帝国带来的巨大的统一成本。
贾谊曾经感慨,“秦因仁义不施而亡国”,其实不能只看到所谓的仁义与否,而应该从背后的制度中去寻找其之所以不仁义的原因所在。可以说很多的时候,这种不仁义同时也是一种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