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的故事表现了他什么品质,竺可桢阅读理解三年级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08 12:41:44

2013年12月,包含16卷日记在内的24卷《竺可桢全集》经历逾13年的编订出版,终于落下句点。治学的竺可桢有着宽阔的视野,勤勉的态度和求是的精神。生活里的竺可桢兴趣广泛,而且有一颗温暖的心。透过竺可桢留下的诸多文字,人们又能看出怎样一个竺可桢?

一位有远见的大科学家

竺可桢的远见是为许多领域内学者称道的。

近几年雾霾天气多发,人们知道了PM10、PM2.5的存在,在竺可桢1936年的日记里虽没有这样精确的专用名词,却有关于空气中尘埃数增加造成污染的记录:“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尘数,知各月均有增加,1935年倍于1934年,而1934年又倍于1933年。但此项增加只限于空气最下一层。”

竺可桢有着国际视野。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要研究南北极,他早就意识到全球气候是一个整体,中国的气候会受到全球气候、尤其是两极气候的影响,这种观点在当时即使放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比较新的。这也是为什么1952年*总理刚开始考虑原子弹研制问题,就派人去问他的意见。竺可桢建议后来被原子弹工程印证是很有远见的。

竺可桢非常重视搞清楚中国的“家底”,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些什么资源,各地的气象气候条件如何,动植物在哪些地方适合种养……解放前这些资料基本上是空白的。建国后,竺老就倡导建立了自然资源考察委员会,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摸底普查。他的目标很清楚,搞清资源更重要的是为了可持续地发展,竺老实际上是中国关于可持续发展最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这些为学者们频频竖起拇指的专业眼光,都源于竺可桢的一生勤学。在抗战时期担任浙大校长,竺可桢硬是挤出时间来完成 《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最终结束了国际上的一个长期的争论; 到了80多岁,他完成《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迄今为止,尽管计算机这么发达,运算速度这么高,把历史资料经过整编后概括出来的世界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大趋势还是竺老当时概括的那个方向。

一位有意思的老先生

竺可桢的生活丰富多彩,有着他自己的规律——每天起床后,观测天气,记录气温、风向、阴晴云雨,然后做早操或打太极拳。他爱读书,喜欢观看电影、戏剧及参加音乐演唱会,又每每在日记中予以评论,有时又从一个地理学家的角度挑剔其中有违科学规律之处。他喜欢从事体育运动,喜欢观赏体育比赛,对比赛情形及优胜者都记入日记。体育运动对于竺可桢的意义不仅在于强身健体,对他来说,自制力、自信力、忍耐心、同情心、互助心这些品质都可以在运动中得到加强。他又非常重视体育道德。他曾在日记里写过他心目中一个运动会的成功“更尤视乎参加人数之多寡,秩序之良否”。

竺可桢的故事表现了他什么品质,竺可桢阅读理解三年级(1)

竺可桢与儿子竺安(彬彬)在赣江游泳,摄于1938年夏

一位温暖的老校长

竺可桢在1943年的日记里有这么一段话:“一点半再坐车至青木关。在站见一穿制服者押一学生模样人加手铐者来,余为之泪下。”

竺可桢爱护学生是出了名的。1948年2月16日,当时的省府主席已屡有表示,要求开除左派学生,竺可桢皆以“浙大向来事事公开,开除学生必须有理由”拒之。他对学潮有复杂的看法,竺可桢认为学校里就应该搞好学习和研究。可以发表言论自由,但不要在学校里搞活动,这样会严重影响教学秩序。当时那代好多的教授校长都是这样的态度。

竺可桢本质上是一个很温暖的人。浙大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有教授离世,留下没有依靠的孩子,其他老师们要承担孩子的抚养责任,所以浙大人一直有这种基于“血缘”或“人文”的纽带和关系,这是竺可桢当校长时传下来的。“文革”期间他受到保护,许多人外调都要找他,他就一个个写外调材料,他实事求是,在政治高压下不说违心的话,尽可能给处于逆境的老浙大人以温暖,那时他几乎每天都在做这个事情。

“求是”先生

“求是”是竺可桢为浙江大学订立的校训。“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就是他对“求是”最精辟的一种解读。竺可桢认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情社会,是非是让位于利害的,甚至有些人只计利害,不管是非。他坚持了他理解的“求是”。

为了完成这种品格砥砺,竺可桢常常在日记里自省,因此他的日记给许多人的感觉都是没有傲气,只有谦卑,看不到任何个人*,看不到与谁有矛盾,看不到有任何争权夺利之举。

(节选自《文字里的竺可桢》,刊2016年11月11日《文汇报·文汇学人》)

作者:刘力源编辑:刘力源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